一位教师长年在某个学校教书,这种现象在郑州市金水区将逐年改变。该区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老师在一定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用师资平衡给择校热降温。
“择校实际上是在择老师,我们要通过教师换岗让家长觉得没必要择校。9月份开学时,家长们很可能就会发现,一些热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部分老师已经进行了交换。”金水区教体局相关人士说。
这种被称为“最彻底”的教师交流方式,两年前在沈阳首次出现时曾引起广泛关注,金水区如今在省内率先引入了这一做法。
新型交流赞声一片
按照《金水区城区教师交流实施意见》,该区按照相对就近原则,把城市学校所在区域划分为5个学区,每年15%左右的教师在学区内的学校之间流动,除了即将退休的老师外,原则上在一所学校执教6年就要换另一所学校。
2006年,沈阳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这种“人走关系走”的教师交流方式的城市,据介绍,实施两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弱校师资加强了,择校的学生出现了“回流”现象,除了对家长择校起到遏制作用外,对教师行业也是一种冲击,换校任教后,不少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了,积极性也大大增加。
新型交流能否推广?
“与此前的城乡互派教师任教一年等方式相比,这种交流更彻底,更具实质性。”管城区教体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推行的关键就是要看是否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郑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这种交流牵涉到人事关系调整、老师上班远近等现实问题,在全市实行难度相当大。
“郑州市的学校性质复杂,不光有区属,还有市属,管理部门不同,学校间差异更大,推进这种流动肯定会遭遇抵制情绪。”他说。
多数人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以区为单位推进,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然后再过渡到全市。
推进改革困难不少
教育界人士指出,如何保证“名校”教学质量、教师待遇不受影响,是这种新型交流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们严格按一定比例流动,同时保证老师在校的一定年限,相信不会出现削峰填谷、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金水区教体局局长王珂说。
此外,有些学校有一定的经营收入,教师的福利和收入方面会好一些。金水区表示,名校老师流动,教体局会给与适当补贴,克服收入差距给教师流动带来的阻力。
“推动教师在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是政府行为,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金水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都要全力支持,做好教师编制、经费支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