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师是怎样成为弱势群体的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7-18

  师德问题近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所热议,但今年由于出现“范跑跑”“杨不管”这类案例,经由媒体放大、网络渲染,师德问题被前所未有地推到舆论风口浪尖。昨日贵报社论《师德问题的失真放大于社会无益》,其中提到“教师群体确实弱势”,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表认同,社论阐之未尽,笔者在这里略作补充。

  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师范院校都是以减免学费来吸引考生尤其是贫困家庭考生的,这些考生在享受了国家“优待”之后,毕业时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从事教育事业,不管他喜不喜欢这个职业。也就是说,师范院校其实是很多考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近年来,大部分师范院校不再“免费”,只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学生才能享受“免费”待遇,而享受这一待遇的前提是支援祖国边远地区教育事业。

  近几年来教师待遇已有较大改善,不过除了那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工资不高、拖欠工资、工作时间过长仍然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问题,而在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教师们却要承担与收入不成比例的劳动量,承受很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监督晚自修,大概工作量不超过8小时的老师为数不多。尽管教师们可能对自身待遇不满,但是“为人师表”的道德期待与表率意识又决定了教师群体不可能像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那样采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确是一个尴尬的职业。
     相比工作分配与经济压力,舆论压力更显出教师群体的弱势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蜡烛”“铺路石”来对教师进行道德要求,如果这一要求没法实现,舆论便连同制度一起对“教师圣人”实施惩罚。在这种惩罚面前,教师们显得很无力,被称为“杨不管”的杨经贵正是这样一个教师典范。在事件尚未彻底明晰以前,在自己看法与学校说法截然相左的情况下,他默然接受停职检查与个人赔偿10万元的处理,并计划用四五年时间来偿还这10万元。简单地说,杨经贵选择用“默然”的方式向舆论压力低头。在我看来,相比范美忠在自我辩护时的侃侃而谈来说,杨经贵大概更能代表当下教师的处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小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