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今天我们如何当教师?
来源:华龙网 作者: 编辑:jiaoyu 时间:2009-11-02

  杨光志

  在绩效往师德靠,素质教育由空洞口号往实质操作引领的当下,各地祭出的具体举措通过一些新闻反映出来,颇为雷人,甚至为诸多任课教师所不适。这两天,有三则关于教育的新闻引人注目:其一是,《寂静钱钟书》的原作者,在自己的文章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后,将这个总分15分的题“亲自”做了一遍,结果只拿到1分,引出一个老话题的讨论:诸如语文阅读题这种需要读者各自领悟的发散性思维题,需不需要“标准答案”?其二是,成都决意拿下奥数加分,虽一日收到2700条反对意见亦不动摇。其三是,江苏一中学规定一堂课老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综合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扬子晚报)

  笔者相信,时下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艰苦的转型,而在其具体化措施上,一定会有争论无数,甚至,熟稔了灌输式教育的教师还会陷入“今天我们如何当教师”的困惑,包括“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吧”的教学方法如何兼顾“素质与分数”的探讨,无疑都有助于这场转型。

  “不会当教师了”的困惑,应该有三方面。其一,分数像引驴拉磨的那根青草,仍在教师眼前晃动,高考指挥棒依然高悬,教师不灌知识,则包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们,恐怕也不答应,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灌,唯恐灌少了孩子吃亏,如此心态下,那一堂课只讲15分钟,必将不会引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的解读,而多数会理解为“偷工减料”,以致加以质疑与抵制,而标准答案导致孩子读死书,奥数加分使有条件的孩子失去了加分项,均有可能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下招致反对。其二,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从来不曾“以学生为本”,从过去的私孰式授课,到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级学校的授课目的,均沿袭“要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的苦学模式,将知识与技术水平视为首要目的,却忽视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与公民意识培养,所谓“有知识没文化”便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产品。其三,来自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及长期发生于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些悲剧告诉我们,为学生减负已成教育的必须选项,生硬的灌输以图学生自行开悟的苦学模式必须改变,但如何改,没有现实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一些简单的形式主义改革举措,便会引来了教师及家长、学生的郁闷,教育核心价值观还没想通,就一哄而上强令执行,煮出的,还是一锅夹生饭。

  所以,今天我们如何当教师,要解决几大前提。其一,国家层面,要解决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体制,解决教育高收费带来的上学贵上学难问题。此是最大前提,改好了,将带来教育核心价值的终级回归。其二,教学机构,要改变灌输应试的知识培育模式。在中小学,要做到学生德育上能捍卫做人的底线,智育上能熟悉符合其年龄的常识,而智慧开启方面,则须下大功夫,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目光远大、灵魂丰满,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教学内容,不能被立等可取的“钱币”式的内容所取代,而应以包括绩效工资在内的“实”的奖赏对这种“虚”的创造力的培育给予鼓励。其三,彻底以学生为本,打造各型个性化教育,包括放开课堂,放开阅读面,让教与学,都变得快乐起来,包括借鉴他山之石,将美英日德各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拿来为我所用,掠去浮躁功利,潜心静气为这个民族前途着想,重塑这个民族对于文化的敬仰和爱戴,在“培养合格的人”基础上,再来谈培养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