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不想干教师了,考个警察当当,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不怎么发达的县,一下子有这么多教师放下教鞭,撇下众多学子,转岗另寻职业之路,的确让人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民教师放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而走向人民警察的岗位?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按理说,一个是人民教师,一个是人民警察,都是人民的服务者,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百姓当中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工资待遇上,都是国家财政供养,而且相对来说,教师收入未必低于警察收入;在付出上,人民教师为莘莘学子而“蜡炬成灰”,人民警察也是“风霜雪雨搏激流”,并不比教师轻松快哉,有时甚至需要留学牺牲。从常理上讲,教师与警察并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哪个更重哪个更轻。在今天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能够走上教师岗位的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需要专业学习不说,还要经过入职的严格考试选拔,方能加入其中成为人民教师的一员。
作为教育强县的会宁,就有这样大面积教师转岗,其对当地教育的伤害不容小觑,同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其影响必定不小。在很多偏远贫困地区,我们还有大量的代课教师,还有很多教师的待遇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还能在教师岗位坚守多久,还能否把全部心思投入到教学之上,实在让人担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年,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能说不大,教师从社会地位到经济收入不能说不高,可是却还是留不住教师,只能说,他们渴望得到的更高,而这些却是教育事业所不能给予的。
那么,他们渴望得到什么呢?想来,可能是“公务员”编制产生的诱因,这或许就是189名教师实现转岗的真正原因吧。
从一些发达国家看,公务员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业,更谈不上高大上了,有些国家公务员甚至比不过推销员。但我们国家不同,从每年各种各级公务员考试参与人数就不难发现,在工作选择上公务员排在首位,难有超越的可能。
这并不是现代社会正常现象,现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单一的,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是分化的。应该是鼓励那些在不同岗位不懈努力业绩卓越的人,而不应该职位本身就存在三六九等。教师也好,警察也好,差别不应在岗位本身,而在于你努力的程度与贡献的大小。
我们没必要指责不干教师当警察的人,我们期待有一天,那些转岗当警察的人回过头来再考教师。
尊师重教的甘肃省会宁县,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据悉,该计划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
(8月12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