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规范教育减负,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9-11-15
11月14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对新时代南京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代市长韩立明主持会议。
会上,张敬华直面当前家长、学生反映最强烈的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学生心理教育等当前教育领域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出破解之策。14日,教育部召开的通气会也提出,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而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不能搞“一刀切”减负。
会议还决定为全市教师办十件实事,并对构建支撑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构建“培养、供给、评价、治理、保障、共享”等六大体系。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舒越
补
缺口
近3年新增学位不少于18万个
张敬华表示,从南京目前的情况看,教育工作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特大城市的特点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多元,而教育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南京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而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他提出,要紧紧围绕这“两个不适应”,认真梳理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重点补上新城新区、保障房片区、农村边远地区等重点地区以及薄弱学校的教育短板,继续实施基础教育学位增量工程。近三年内高质量新建幼儿园148所、义务教育学校104所、新改扩建并提档升级普通高中24所,新增学位不少于18万个。
促
公平
严格执行“三项制度”
打造更为紧密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更大力度辐射带动相对薄弱学校,真正实现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优质资源的深度共融共享。实质性的集团化办学,主城区于2020年底实现全覆盖,其他区于2021年底实现全覆盖,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学生均衡分班制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对留守儿童少年、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等群体,关心关爱等措施要确保落实到位。
谈
减负
素质教育和升学考试不矛盾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完善师德档案,约束师德失范行为,严肃处理违规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在编教师。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既要通过规范发展,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又要加强对培训内容、师资聘任、招生收费的监督管理,推进黑白名单制度常态化,坚决纠正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非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项目交流合作。
规范教育减负工作。坚持用系统和辩证的思维来认识和做好减负工作,决不能为减而减、一减了之,决不能把素质教育和升学考试对立起来,该减的要减、该增的要增,最终要确保负担减下去、质量提上来。
重
健康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开好“心理课”。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一步办好96111咨询热线,扩大“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专业化服务覆盖面。
开好“家长课”。教育、卫健、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办实办好家长学校,更好发挥家庭育人功能。
开好“实践课”。鼓励开发实践性课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更多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在社会大课堂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强化体验、陶冶情操。
扭
评价
杜绝唯成绩排名学生、老师
把评价导向扭过来。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杜绝唯考分排名评老师、唯成绩评学生、唯升学率评学校。
把评价标准立起来。围绕教师、学生、学校、区域,分类确立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全面育人评价制度。要牵住中考、高考改革这个“牛鼻子”,以考试招生改革带动教育综合改革。
把评价结果用起来。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大数据分析,健全结果反馈和有效运用机制,并与评先评优、奖励激励相结合,推动教育结构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育质量提升。
引
人才
增强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
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围绕“互联网+教育”,重点打造一批智慧校园、未来教室,逐步建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以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
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断造就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贡献更多源头性成果。全市上下都要高度重视与高校院所的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两落地一融合”等工程,着力突破和转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共同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聚合更多高端化资源。一方面,要高质量办好各级各类学校,让南京教育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的一张名片。另一方面,要用好校友资源,联系和动员更多的校友投身到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中来。
办
实事
充分激发
教师队伍动力活力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代表市委市政府承诺,将为全市10万中小学教师办好“十件实事”,让优秀者从教、让从教者敬业、让敬业者乐业,推动陶行知式人民教育家和斯霞式人民教师在南京持续涌现。
1.建立优秀校长教师定期表扬奖励制度,将“行知奖”“斯霞奖”评选上升到市委市政府层面。
2.扩大校园招聘和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宁从教。
3.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力度,优先保障教育;探索新办公办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保障备案制教师待遇。
4.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教师待遇政策,健全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
5.增设特设岗位,增加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数,继续对教师攻读相关硕博士学位给予补贴。
6.教师队伍中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或取得博士学位的,按规定享受人才安居、人才优先购房政策。
7.加大农村教师支持力度,落实待遇保障、奖励激励、编制倾斜、解决周转房等政策。
8.进一步完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关心关爱教师生活的相关制度。
9.最大限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减少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社会性事务,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10.各级党委政府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