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部要求给老师减负 苏城教师最想减掉哪些负担?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9-02-25
本报记者 陶赟婷
进入新学期,苏州“课后服务”以及“老师不能用网络布置作业”等政策和意见相继出台,老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也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日前,《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发布,在今年要做好的34件事情中,“营造教师安心、静心从教的环境”赫然在列。
调查中记者发现,“减少各类检查评估事项,让教师静心从教、潜心育人”,已成老师们的共同心声。事实上,教育部在今年一月已两次发声,表示今年将清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活动,保障教师权益,切实为老师“减负”。
老师最想减掉哪些非教学负担?家长又是如何看待老师的非教学任务的?
现状:非教学工作让老师压力山大
教师,最重要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然而在学校,老师们要做的事情却远非教学一项工作。苏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告诉记者,现在普通老师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满负荷的,从晨会开始,上课、批改作业、看班、辅导、参加会议、留下研究教学……备课基本只能带回家做。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以后,老师的压力更大了,一般老师每天在校工作通常要超过十小时,周末有时还要带学生参加一些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压力非常大。
“不少家长对教师这个职业还停留在每天上上课、批批作业的认知程度,其实老师的工作远不止这些。除了教学,老师每天还有很多事务性工作,如会议、评比、检查、接待,占据了老师大量的时间。此外还有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进校园’活动,也让老师疲于应付。”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我认为,对教师专业提升有帮助的活动可以搞,如‘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新教师专题培训’等,但对教师专业成长没有太大帮助的活动,建议适当减少,多留点时间让老师放在教学研究上,毕竟教育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必须静下心来,也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一点上,教师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心声:行政和教学工作最好能分开
业务培训、活动策划、参观交流……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量非教学活动已成为压在老师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很多老师都是身兼多职,忙起来脚打后脑勺,一刻都停不下来。为此,有老师呼吁,最好将行政和教学工作分开,这样老师的压力会减少许多。
园区一所小学的德育主任向记者描述了她一天的工作内容:平均每天一节数学课,课后批改孩子们的作业,其他时间则是应付各类文件、材料、课题、培训、会议、研讨、投诉……由于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还要带孩子,每天5:30起床,晚上回到家基本在18:30以后,接送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全部靠家政阿姨,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她说,如果类似开会、处理投诉等非教学工作能由专门的行政人员处理,老师就会减轻不少负担。
“这些年,都喊着给孩子减负,其实老师更需要减负。减去的不是工作压力,更多是精神压力。”在姑苏区从事了10多年教育工作的陈老师说,“对老师来说,多干点活没关系,就怕干多了还不被理解,甚至因为一点小事被家长投诉,心里特别委屈,工作上的压力变成了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家长:希望老师能够一心教学
老师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上,努力把学生教好。采访中,大多数家长认为,应该减少老师的非教学任务,让老师一心教学。
“老师的工作量如果太大,势必会影响到上课状态,不仅老师疲于应付,学生也得不到最优质的教学服务。”来自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的张毅(化名)家长说,“作为家长,我们尊重老师,更希望老师能够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学生,而不是一边扛着各种任务,一边去教学。”
既是老师也是家长的王琴(化名)告诉记者:“作为老师,我觉得压力很大,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压力,因为老师的社会责任很大,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疏忽,所以除了完成各种非教学任务外,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学校里的孩子。作为妈妈,我感觉自己挺无奈,下班回到家后,每天晚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处理,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提给他辅导功课了。有时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被指责时,心里特别委屈。”王琴认为,如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家长紧张的神经,家校应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老师,理解老师。
期望:为教师营造静心从教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们的期望或将成为现实。刚刚公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为教师营造安心、静心从教的环境,减少各类检查评估事项,让教师静心从教、潜心育人。具体措施包括出台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政策文件,明确地方责任,全面清理和规范针对教师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务,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
对于教育部公布的这一重磅消息,苏城老师们内心充满期待。教育部的消息一出来我们就“看到了,觉得终于有盼头了。”高新区一位小学老师说,针对教师“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确实有点多,希望教育部为老师‘减负’的政策能够尽快落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