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毕业了,他们决心做新时代乡村教育“大先生”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记者 张琳 程晓琳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4-07-10
       “三尺讲台虽小,指掌乾坤,能承家国天下;手持烛光微茫,深耕不辍,可照万里河山。”炙热的夏季,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24届毕业生严靖即将进入扬州高邮的乡村学校教书。临行前,她许下了这样的诺言。今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像严靖一样奔赴省内各地乡村学校任教的有628名毕业生。


       近年来,江苏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其中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数最多。记者从该校了解到,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目前一共培养了2211名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历史学等13个专业,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乡村教育呼唤青年教师带来教育“新风”

       祝琦睿也是这628位毕业生中的一员。当他把即将返乡任教的消息告诉他的初中老师时,对方激动不已。“即将和小时候的老师成为同事,我感到非常幸运。”从小就在盐城东台乡村成长起来的祝琦睿,遇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老师。小时候的他也曾迷茫无助,他的初中老师一直鼓励他“人穷,但志不能穷”,让他铭记至今。如今,他也将回到家乡的热土,反哺乡村教育。

       “在城乡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能有效弥补城乡师资鸿沟。”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办主任唐彬看来,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大战略背景下,更新乡村教师体系,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因此,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就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举措,“许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本身就是从乡村成长起来的,他们更熟悉乡村环境,也能与乡村孩子感同身受,在教育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并塑造其健康价值观,引领他们成长。”


受访者供图

       在乡村生源减少的趋势下,乡村教育愈发呼唤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补充。

       这群年轻的老师来到乡村学校任教后,学校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2022届定向师范生、泗阳县来安街道小学数学教师肖天自己也没想到,学生们竟然获得了202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市级选拔赛的一等奖,这个成绩在整个学校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学校年轻教师比较少,当时就派我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刚接手组织学生参赛的任务时,肖天很是犯难,相较于不少城市学校有专门的竞赛教练、有专业的参赛设备,来安街道小学的孩子们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只能靠肖天的指导和网上到处搜索的教程学习,“一些家长们也很支持,家里没有打印机,家长们就去打印店打印了厚厚一沓往年的竞赛题目,这样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比赛实验用的材料,学校给每人提供了两套,但孩子们却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其中一套,还有一套得留着比赛时用。那训练时怎么办?于是,孩子们便就地取材,比如用筷子替代比赛专用的小木棒,练习搭建木桥,要在使用材料更少的情况下,承重越大越好,最终孩子们成功在实验中达到了木桥承重八千克的成绩。

       也有的成绩不错的孩子想参加竞赛,但却遭到了家长的反对,“参加这个比赛能做什么?能加分吗?”在赛场上,有其他学校的参赛选手邀请本校孩子一起玩机器人,孩子们却不敢玩,肖天问他们为何不去玩?他们怯生生地回答:“怕玩坏了赔不起。”这些让肖天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经过这次比赛,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来和其他同学分享比赛经历,也有更多家长慢慢转变了观念,鼓励孩子参与科技活动。

       “过程很困难,但我知道不能放弃,如果我放弃了,就是耽误了5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50多个家庭的希望。”肖天暗下决心,以后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参加科技比赛,即使在乡村,也能点燃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火种。

       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是不少乡村学校的现状,这也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学氛围缺乏生机活力。而年轻教师的加入,在更新教学方法中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未来。在连云港市金山中学任教的韦健强发现,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但又排斥强制学习。于是,他便想了个妙招,在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的学生,安排给他们打扫走廊这类劳动活,扫一会儿再进来上课,往往回来之后注意力有明显提升,慢慢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肖天也深有同感,班上一些男孩子平时不听话,但爱玩,于是肖天就跟他们一起玩,跑步、丢沙包、打球……每次肖天都能在游戏中“占上风”,于是这群孩子也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年轻的老师,并慢慢变得听话好学。

       排除万难,在乡村课堂“站稳讲台”

       “学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最重要的是站稳讲台。”唐彬认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从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在磨练中愈挫愈勇。

       2022届定向师范生刘乔回到家乡邳州连防中学任教的第一年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教学业务上的,而是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家长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我与这块土地接触并逐渐扎根的过程。”

       他所说的对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是部分学生的叛逆和家长的纵容。在他任教的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父母一方在外务工,接近一半的学生父母双方长年在外打工,“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管教,家中祖辈又对其溺爱,孩子对课业不上心,甚至最终成了‘流生’,就是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的学生。”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在除了搞好自己的业务历史教学之外,我能做些什么劝导我的学生呢?”这是刚入职时的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后来,一直负责团委工作的他接手了由徐州教育局牵头的“童心陪伴”活动,徐州的乡村留守儿童通过“蓝信封”组织,和大多是在校大学生的“通信大使”一对一结成笔友,以一月一封信的方式,倾诉自己心里的话。

       刘乔的任务则是鼓励孩子们写信,每月收到来信之后分发给同学们,然后再收齐回信,统一寄出。“我看到了他们的改变,从最开始几十个小朋友抓耳挠腮写不够400字,到现在只要碰到我就会问怎么还没回信?”信封越来越鼓,孩子们的话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自信,“他们会跟我说通信的哥哥姐姐在很厉害的大学,也会认真坚定地跟我说,他们以后也要去那个学校上大学,我知道,读书这个种子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他现在的心愿,是有一天乡村的学生们可以顺利考上大学。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主任张俊飞老师曾嘱咐他:乡村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同学们一定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成长。“现在我或许能够回答她:乡村教育真是道阻且长啊,但是我相信心向往之,行则将至。”刘乔说。

       “我们不仅要培养经师,更要培养人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冯保善认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时,会面临着转型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拥有‘三心’,坚守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理想的‘恒心’,向前辈老师不断学习的‘虚心’,以及全身心奉献乡村教育的‘大爱之心’。”

       挖掘乡村独有资源,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陶行知曾说:“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教育成长出的生机活力,同样给乡村带来了新景象。


受访者供图

       从乡村既有资源中挖掘其独有价值,独辟蹊径弥补乡村教育短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院长田燕认为,乡村教师面对的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都与城市大不相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并非要城乡统一,而是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乡村性”,更注重对学生乡村教育素养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中,有一门课叫学前儿童游戏,而我们则把这门课设置为乡村学前儿童游戏。”田燕举例,对于乡村地区儿童来说,他们并非能接触到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游戏材料和设施,但乡村有其独有的田野资源,比如在菜园里种菜,利用秸秆做手工,利用乡村教育资源组织孩子开展适合乡村儿童的游戏,“乡村教师要成为乡村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挖掘独有的乡村资源,让乡村儿童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孩子有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乡村生活,而非让其在成长中背离甚至逃离乡村,从根本上遏制乡村生源继续流失。”

       令2021届定向师范生、泗阳县八集中心小学教师陈子祥倍感惊喜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让一些原本流失的生源逐渐回归。一些原本在外地读书的孩子,听说了学校现在教学水平不错,来向学校申请把孩子转学回来读书。

       在陈子祥刚带班时,班级的整体成绩在年级中“吊车尾”,于是他便引入了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还通过网络课堂给孩子们传输新鲜知识,并给予有进步的学生各种奖励,后来在期末考试时,这个班级一下子拿了3门科目的年级第一。在八集小学,有一块“百蔬园”,不仅种植了许多蔬菜瓜果,还养了一群鸡鸭鹅等家禽,孩子们在里面学习农耕技术,玩得不亦乐乎,“不仅让孩子学习了基本的农技知识,还培养了他们浓厚的乡土文化自信。”

       江苏各地教育部门也在尽力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提供多元发展通道。泗阳县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副科长李昕介绍,在泗阳县,定向师范生工作满三年后,可以退还学费;工作满五年后,可以自由流动,也鼓励定向师范生在职读研,给予定向师范生最大支持。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表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全省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人数最多的学校,对全省乡村教育教师队伍提质升级、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未来,全省还将继续加大对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并在定向师范生编制、待遇上加强保障,促进全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省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

       盛夏的校园,蒲公英绽放,一阵风吹来,种子被吹散,但无论飘到哪里,它们依然顽强地扎根生长。“你们就要离校奔赴乡村,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鲁沛寄语学生们,“希望你们胸怀天下,无论身处何方,都有为人师者的大格局、大担当,要用炽热的心去奉献,扎根乡村,辛勤耕耘,倾情竭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乡村好孩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琳 程晓琳

通讯员 王艳 戴晓凤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