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大爱情怀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6-14

——记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力华

    一名教师,应有什么追求,该有怎样的情怀?有的人,虽然从教多年,但得不到尊重与认可;有的人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眷恋。4月27日中午,海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病房。记者眼前的郭力华,体弱、削瘦,身上插着导流管,但笑容依然灿烂。若不知情,根本看不出她是已做过两次手术的癌症晚期危重病人。

  此前,这位44岁的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生态学博士的先进事迹经媒体传播后,引起温家宝总理及教育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她“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愿做一粒种子,为荒原添上一点新绿!

  现在的中年人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那火红的岁月,那与祖国共奋进的日子!

  1984年,郭力华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她像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其实,早在两年前,她已默默地选定西北,暗暗地了解西北边疆的人文、地理、生态、气候。母亲听说后,心疼女儿,不放心,郭力华便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并得到了父亲的坚定支持。

  记者找到了东北师大1984年6月5日的校报,上面刊登着当年3月郭力华给校党委的一封信,题目是:我要去青海,做一个开拓者。她在信中说:“历史的重任已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要担起来,走下去,做时代的强者。”还说:“我愿做一粒种子,为荒原添上一点新绿!”

  郭力华是黑龙江兵团人的后代,父亲郭印早年从吉林先到黑龙江大庆地区的“红色草原牧场”工作,后至佳木斯,成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开拓者,兵团人的风骨与血性感染着郭力华。1984年4月17日,这位老兵写给东北师大党委的信,现在读来,仍叫人动容。“女儿能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响应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家长,我完全赞成和支持。”

  1984年8月下旬,21岁的郭力华,扎着粗粗的短辫,带着行装,离开母校,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格桑花盛开的大地上,她一干就是8年,并获得了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边陲儿女”称号。

  郭力华经受着高原反应的袭击,头痛、流鼻血,她强忍着。后来又感到心脏憋闷,为此,她先后住过两次医院。想到逐渐年高的父母不能到高原与她共同生活时,她也曾痛苦过。无奈之下,她把目光投向了生物资源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海南岛。

  郭力华患病后,青海师大派专人探望,学校、同事、教过的学生传来慰问信,证明着她在那里度过的激情时光。

  这辈子当老师没当够,如果有来生,还会选择这一行

  1992年6月30日,郭力华惜别青海,登岛海南,任职海南师大生物系(当时校名是海南师范学院)。

  在海南师大,郭力华担任过8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教学量超过300学时。她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旁征博引,富有激情。她在全系首次自制并使用CAI课件教学。“中学生物教学法”这门课,学生往往不重视,可郭力华讲课,大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她用大量案例诠释教育理论,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

  走进生物楼507室郭力华的工作室,眼里除了书,还是书。她的家被学生称作“图书馆”。

  从生物系黎志灵老师那里得知,郭力华备课,总是从大量参考书中摘取一摞一摞的卡片,整齐的教案页总是左右分成两部分,左边是教授内容,右边是教学反思。她为了教好教学法,与全国中学生物学界专家保持着密切联系,以便及时获取信息,滋养学生。

  基础教育课改为师范大学提供了展示实力的平台。以培养、培训一体化为办学特色的海南师大,在课改中找到了用武之地。郭力华同时也是省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她制订培训计划,到中学调研,推广教育理念,不少中学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海南省许多国家级、省级骨干中学生物学教师,都成了她事业上的伙伴。

  专业人士对专业领域的事物是敏感的。郭力华发现,海南岛生长有大量的入侵植物——飞机草。2005年暑假,已经患病的郭力华毅然接过指导6名学生开展《入侵植物飞机草构建种群动态研究》的科研任务。她不顾病体,扛着锄头,带着学生,考察野外,采集标本,了解飞机草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时间近两年。

  2006年9月初,学校举行新生入学典礼,郭力华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她一手撑在主席台上,一手顶着腹部,刚讲完话,就倒在了台上。原来,前夜病痛折磨得她一夜没合眼,但她仍坚持上台,嘱咐新生努力学习,将来当合格的教师。

  2006年9月21日,郭力华做了第一次手术。不少贫困地区的教师到学校接受培训,她便身上插着管子去上课。

  2007年2月19日,郭力华在北京301医院做第二次手术。结论:胆总管癌,扩散转移。

  这就是郭力华。从2006年9月到2007年1月间,明明知道自己已到了什么状况,郭力华仍为500名顶岗支教的大学生讲了4次示范课,为参加培训的教师讲教法讲座,为她的研究生辅导论文写作……

  郭力华是“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是学生“最喜爱的魅力老师”,是“以讲台为生命的老师”,“是同事们的好姐妹”。

  郭力华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传播后,反响强烈,前往医院探望的领导、同事、学生,络绎不绝。4月4日下午,1991级两位生物系学生专程从乐东县赶来海口,哀求医生说:“我们就看郭老师一眼,不说话,行吗?”她们走进病房,真是只看了一眼,便轻手轻脚地退出,脸上挂满了泪水。

  她在病榻上不止一次地拉着同事的手说:“我这辈子当老师没当够。可惜没有来生,要不我一定还会选择这一行。”

  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舞台!

  凝聚人才,建设学科,提升科研实力,是高校追求的办学目标。郭力华任生物系总支副书记、书记已经12年。学校在“爬坡”,生物系要做强,郭力华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从生物系的队伍建设、学科定位、基地建设、整合科研力量到项目申请立项,她都融入其中。

  1995年6月,海南师大来了一位北师大毕业的生态学博士生。这位博士可以到多个单位谋职,北京挽留,华南第一校——中山大学更是热情,且待遇优厚。当时的海南师大生物系,仅有一名博士,教学科研条件简陋。郭力华把这位博士请到家中,亲自为他做饭,又带着他去转市场,看海岸,尝水果,赏蓝天,谈生态,讲海南。郭力华的热情影响了他,改变海南生态研究的志向坚定了他,这方土地也成就了他。他叫史海涛,现在已是任职数年的生物系主任、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责任教授。

  为了更好地做科研,郭力华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她考上博士那年,已经38岁。与她同时读博士学位的化学系主任刘朋军最清楚,郭力华读博时,对知识真是如饥似渴,晚上很少看到她宿舍有灯光,几乎每天都做实验到深夜。为节约往返宿舍的时间,她干脆把实验室的木箱子拼起来当床睡。郭力华宿舍洗手间的墙上也贴满了英语单词,她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泡在了知识的海洋中。

  谈起生物系,郭力华总是说成绩是大家做的,她只是其中一员。今天的生物系已是海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实验室所在地。近年来该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内外合作项目31项,省部级及学校项目6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与中科院、北师大、美国、德国等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全系专任教师中,在职、在读博士达60%。他们建起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接待参观者已超过40万人,且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在国内同类大学生物学科建设方面,海南师大生物系走在了前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需要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氛围,郭力华作为总支书记,功不可没。”史海涛博士说。

  郭力华从东北沃野走来,23年默默坚守,矢志不谕,为母校带来了骄傲,为学子留下了眷恋,为高原增添了绿色,为海南献出了挚爱。她追求的是人生大爱啊!

  中国,需要这样的大爱情怀!

  中国教育,需要大批这样的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