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澄迈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腰嵌钢板拄拐上课13年
来源:南国都市报 作者:敖坤 陈卫东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7-14


  曾维奋老师虽然腿不好,但是他从来都是站着讲课。


  曾维奋老师和学生们是好朋友。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澄迈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腰嵌钢板拄拐上课13载用双拐支撑起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孩子们灿烂的未来——

  澄迈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两棵古老、硕大的枇杷树迸发出勃勃生机,阳光透过树叶,漏下的光点打在曾维奋的头上、肩上,以及他残疾的腿上。

  拄着拐杖,站在这两棵枇杷树下,曾维奋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张力,是“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勇气。

  在过去的13年里,曾维奋用双拐支撑起了自己的身体,支撑起了自己的家和人生;站在三尺讲台上,他支撑起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支撑起了孩子们灿烂的未来。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文陈卫东/图

  13载拄拐上课他从不坐下“自幼就有当老师的理想”

  “大家翻开课本,翻到18课,将相和。”曾维奋站在讲台上开始了这一堂课。两个拐杖紧贴着腋窝,支撑起曾维奋的身体。说完,曾维奋以左腋下的拐杖为支撑点,倚靠着慢慢转身,一边从讲台上拾起一截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将相和”三个字。

  由于双腿无法用力,这一个小小的转身显得特别吃力,写完三个字,曾维奋的额头上已经冒出几粒汗珠。

  曾维奋是儒林小学五年级老师,教室很大,可学生只有6名。从教室最后往前看,6个学生仿佛紧紧围在曾维奋旁边,抬头看着他。学生曾小小知道老师站着写字很不方便,“有时候看老师写字,写一会儿就满头汗水。”

  “夏天天气热,有时候哪怕早上第一节课,一节课下来衣服也会汗湿。”曾维奋已经习惯了这样流汗,也习惯了在教室里走动。腿脚不便的他也会走到学生中间,手把手教孩子们写字,看孩子们的作业完成得怎样。

  讲台的旁边有一个凳子,不过曾维奋从不坐下。曾维奋觉得,坐着讲课不生动,“我站着讲课,学生们注意力就会集中一些,听讲也会认真一些。”虽然腰里还装着钢板,支撑着以前摔断的脊椎骨,站久了就会疼,不过曾维奋也在暗暗跟自己较劲,“我站着也是要证明,自己可以和正常老师一样,我要证明自己能行。”

  曾维奋真的做到了,凭借一副拐杖,他在这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13年,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7月4日,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终于全部结束。上午开完学期总结会,看着学生们穿过院子里的两棵枇杷树,陆陆续续走出学校,曾维奋想起了他自己。30多年前,曾维奋也在这个学校读书,“当时的老师人特别好,在他们的引导下,那时候就有当老师的理想,当绿叶,教书育人。”

  可命运弄人,曾维奋没有想到,自己的这条教师路竟会经历如此多的坎坷。

  意外跌倒摔碎尾椎骨“准教师”难圆教师梦

  如今回想起来,那依然是一场噩梦。

  1995年夏,曾维奋从琼台师范顺利毕业,他是儒林村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一想着马上就要分配工作,开始走上教师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曾维奋就觉得幸福无比。这对当时只有21岁的曾维奋来说,灿烂的人生前程正要开始。

  然而,就在这个夏天,8月2日,曾维奋到澄迈瑞西镇的朋友家玩。由于天气热,夜里两人便睡在楼顶。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曾维奋起床来,脑子迷迷糊糊,在黑暗里摸索着走,走着走着竟然从楼顶的天井摔了下去,“虽然只有一层楼,但是屁股先着地。”

  摔下去的时候,曾维奋的脑子依然清醒,只是腿失去了知觉。曾维奋后来才知道,这一摔摔碎了他的尾椎骨,也摔碎了他刚刚规划好的未来。

  朋友几个赶紧把曾维奋往澄迈县人民医院送,到了医院,由于伤势严重,无法手术,只得转院到海南省人民医院。

  姐姐曾爱文在中午时候赶到了医院,“当时看到弟弟那个样子,感觉都不是真的,好像是假的。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怎么会突然这样?”

  年迈的母亲下午赶到了医院,看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曾维奋,她一会儿摸摸曾维奋的头,一会儿又摸摸脚,泪眼汪汪。曾维奋是她最小的儿子,也是最懂事,最有出息的。

  现在回想起母亲的那个眼神,曾维奋依然有些心痛,“当时家里人都指望着我,可是竟然发生这个事情,感觉一切都毁了一样。”

  才开始,曾维奋以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过几月就能治好,可看着自己两腿的肌肉越缩越小,曾维奋感受的是绝望。这是曾维奋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甚至好几次他都想过自杀,寻求解脱。

  1995年8月15日,曾维奋还在住院,同学何其甲将他的毕业分配书送到了病床前。曾维奋被分配到“澄迈中学”,“那已经是非常好的分配了”,可曾维奋去不了。当老师,这个儿时的梦想本已唾手可得,如今却渐行渐远。

  同学王熊记得,“当时担心曾维奋会自杀,所以几个同学轮流去看望他。后来出院,我背他走那段路时,趴在我背上,他好像都哭了。那时候他已经知道他可能就站不起来了。”

  不过曾维奋没有倒下,他清晰地记得,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里说出的名言“对勇气的考验往往不是去死,而是要活”。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曾维奋把张海迪那本《生命的追问》当做精神食粮。“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曾维奋的脑子里,“当时心里想着,只要锻炼就一定有希望。我不能让老母亲一辈子伺候我,伺候一个躺在床上的废人。”

  曾维奋飞翔的心,不甘如此。

  姐姐曾爱文在琼海找到了一个草药医生,据说治疗骨伤很厉害。于是,在姐姐的帮助下,曾维奋去了琼海,住在医生的家里,治疗、锻炼都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才去的时候,曾维奋的腿部肌肉已经萎缩严重,甚至已经有些僵硬,只能半弯着,伸不直,也蹲不下,医生看到这个情况,就教了曾维奋一个动作:双手拉着窗户杆,把腿紧紧抵住墙壁,然后用手的力量,将整个身体往上拉努力站起来。

  “由于膝盖顶着墙,腿就直起来了,手一拉整个身体就能站起来了。”曾维奋依然记得第一次站起来的喜悦,“感觉站起来,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由于腰里有钢板,腿部肌肉也在萎缩,每一次站立,身体上都会带来剧烈的疼痛。曾维奋记得,“才开始只能站立几分钟。腰、腿就会传来剧烈的疼痛。”疼厉害了,曾维奋就松开手休息下,然后接着来。

  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像是小孩子练习走路,慢慢的,曾维奋逐渐能够靠着椅子迈动脚步走路了。

  能站起来,曾维奋就可以够着“当老师,站上三尺讲台”这个梦想。曾维奋于是给学区教办领导写信,“我能站起来了,现在身体好得差不多了,我可以回去上课。只要领导能够给我这个机会,不管是哪里,条件再艰苦,我也去。”

  第一次申请大约是在1997年,申请并未通过。学区领导回复的意见是:继续休养,等有机会再说。

  当时也有人劝曾维奋不用去,“身体都这样了,干嘛还去上课?你每个月也能领到一点钱,够了。”

  “我不能做一个废人,不能让老妈伺候我一辈子。”曾维奋想要找回自己的尊严,“有时候拄着拐杖出去,别人都会笑,笑你是个废人。我想,哪怕我是一个残疾人,我也要自力更生,不虚度光阴、不碌碌无为,我要通过劳动获得尊严,获得大家的认可。”

  2001年夏,得知永发镇南洋教学点缺老师,曾维奋再一次提出了申请。永发镇教办主任王安森想起了曾维奋。

  王安森让曾维奋去他的办公室面谈。远远地,看着曾维奋拄着拐杖一步步走来,步伐挺稳,“当时也算是测试一下,看到他走路还行,于是就觉得可以。”不过,王安森最看重的依然是,曾维奋对教育的热心,“他申请了好多年,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这样,让我非常感动。”

  2001年9月,曾维奋被派遣到永发镇南洋教学点任教。曾维奋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

  南洋教学点圆了教师梦“这是我幸福的起点”

  7月4日,曾维奋来到已经撤并近5年的南洋教学点,曾经亲手栽种在教室门外的印度紫檀已经长大,枝繁叶茂。

  这里曾是村里的祠堂,中间的一间是教室,左侧是老师宿舍室,右侧是厨房。门外,村民帮助曾维奋修建的厕所依然还在。走进去,曾维奋有点兴奋,“你看,这面墙曾经就放着黑板。孩子大约就是10多个,都是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

  曾维奋说:“我美好的青春都挥洒在这里。这里也是我幸福的起点,在这里,我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我娶妻生子,找回了人生的自信。”

  2001年8月30日,按捺不住激动,曾维奋提前两天来到了学校。学校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自来水,用水只得去旁边阿婆家提;没有厕所,洗澡也难,后来村民看曾维奋双腿实在不便,这才帮着在教室外搭建起了一个厕所。

  这些,曾维奋都克服了。然而教室外三级看似矮小的台阶,却成了曾维奋的一个挑战。

  “以前在家锻炼的时候,没有练习爬台阶,看到这三个台阶就怕了,很担心摔倒。”于是,每天傍晚等学生和附近的村民都散了,曾维奋便自己在教室外练习着爬台阶,走上走下。

  曾维奋说:“不能让村民看见,万一摔倒,村民说不定会怀疑我的能力,担心我无法教学。”

  村民们没有怀疑,学校附近的阿婆还记得曾维奋第一次来到学校的样子,“拄着拐杖,很礼貌,见了就叫我阿妈。看着也实诚,是个好老师。”

  第一次站上讲台,曾维奋很激动,“底下10多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自己成了教师,梦想终于实现了。”说着,曾维奋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喜悦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依旧真实可感。

  2002年5月,通过电台交友节目,曾维奋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梁兰花。两人最先是笔友,从2002年5月4日,梁兰花写出第一封信开始,两人断断续续通信时间达一年,互诉衷肠,共坠爱河。

  不过,梁兰花的父母却死活不同意,指着梁兰花说:“如果你要嫁给这个残疾人,我们就当没生你这个女儿。”

  梁兰花的父母甚至也曾指着曾维奋说:“你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怎么养活我的女儿,你走路都不方便,怎么照顾我的女儿?”

  可梁兰花认定了曾维奋:“他比较踏实,积极向上。虽然残疾,但是从不气馁,有理想。”最后,梁兰花背着自己的父母跟曾维奋结了婚,婚房就在南洋小学教学点,那间教师宿舍。

  结婚后,两人一起在南洋教学点,一待就是8年。

  对妻子,曾维奋总觉得愧疚,妻子付出了太多,“她曾经不顾一切地嫁给我,我能给她的却并不多。”曾维奋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坚定我的理想。用我的双手,用我的拐杖,撑起这个家庭。”

  梁兰花没有看错人,偶尔翻出两人曾经互相写过的信件,“看着就觉得回到了过去,一样觉得甜蜜。”

  “父母现在同意了吗?”

  “早同意了,现在也觉得这个女婿还不错呢。”梁兰花翻看着以前的信,一边笑着一边小心翼翼将已有些破损的信件装回信封。

  隐忍疼痛坚守教师岗位“坚持到退休就是人生的胜利”

  2009年,南洋教学点撤并,曾维奋被调回儒林小学任教。儒林村是曾维奋的老家,回到家乡的学校教书,曾维奋很珍惜,感觉也“很亲切”。

  曾维奋给儒林小学校长曾德聪的第一印象是“人不错,看上去踏实肯干。他好像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有自信心,工作能力也强”。

  有件事曾德聪印象特别深。

  那是在2013年5月,曾维奋在自己家里的地板上摔倒了,“拐杖一滑,整个人瞬间摔倒在地上。”

  这在常人看来普通的一摔却造成曾维奋大腿股骨头损伤,“可能是由于下肢长期瘫痪,所以导致里面骨质恶化的缘故吧,不经摔了。”从那之后,曾维奋一直在床上躺着,由妻子梁兰花照顾。

  由于下肢瘫痪,血液运行不畅,曾维奋腿部的伤总是很难好。曾经有一次坐摩托车,曾维奋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了右小腿,“后来伤口都溃烂了,普通人十天半月就好了,我要两个月才能好。”

  不过,在2013年的下半年,骨折稍微好一点后,曾维奋便主动提出申请再次回到了教师岗位。

  儒林小学校长曾德聪记得,“当时医生也建议他多休息一段时间再来上课,可他说自己可以了,一定坚持要来。”无奈之下,曾德聪同意了,“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来上课可以,可不能摔倒啊!”

  如今站在讲台上,没有人会注意,拄着拐杖的曾维奋腰里依然有一块钢板。曾维奋知道,腰里的钢板早就该去医院检查,看能否取出来。可曾维奋担心,取出钢板需要手术,一手术又要躺好久,“万一再次站不起来了,我就没办法上课了。”

  钢板嵌在腰里,站久了腰疼;坐久了腿疼。白天上课,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在讲台上要拄拐站立240分钟,还要一次次单手拄拐转身板书,不时走下讲台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回到家里,站了一天的腿疼痛难忍,曾维奋就用“转移法”,“我一边给自己按摩,一边转移注意力,起来看书,或者想想其他事情。”

  也有人劝他,“还是办理病休吧,用不着这么辛苦。”今年刚40岁的曾维奋已没有了“人生的疑惑”,他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坚守教师岗位,这就是我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我能够坚守到退休,那就是我人生的胜利。”

  用拐杖撑起孩子们的未来学生:长大后也要当老师

  13个寒暑春秋,曾维奋用自己的双拐撑起了自己的人生;三尺讲台,曾维奋用自己的双拐撑起了孩子们的灿烂未来。

  前几天,曾维奋听说南洋村,他曾经的学生陈慧,今年高考考了610分,“可以上一个二本院校”,曾维奋就特别开心,回到南洋村,村里的阿妈就说“那孩子当初就是你教的呢”。

  听到这话,曾维奋心里美滋滋的,这几天见到谁,他都要将这件事说一遍。想起曾经走进南洋教学点的情景,学生们见到这个拄着拐杖的老师,没有异样的眼神,很懂事地认真听讲;村民们知道他有残疾行动不便,还会经常送些菜、肉过来。

  曾维奋笑着说:“当年还是选对了地方,条件虽然苦,但是有收获啊!”

  学生们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带给曾维奋莫大的欣喜。

  不久前,在永发中心学校举办的兴趣比赛中,曾维奋的班级就拿了3个名次,“我们班上有好几个成绩都很好呢。”说完陈慧的高考成绩,曾维奋就接着讲自己班上同学取得的成绩。

  儒林小学校长曾德聪说:“他带的班级学生成绩都很好,也许是他的坚强感染了学生吧,再顽皮的学生到他那儿都变得认真,听话了。”

  学生曾小小看到曾维奋写板书累了,有时候也会主动提出来帮老师将练习题抄写到黑板上。她说:“老师太辛苦了,拄着拐杖上课,感觉老师会很累。”学生吴丽文很敬佩曾维奋老师,“感觉老师虽然行动不便,但是特别关爱学生。”

  吴丽文说:“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老师,像曾老师这样。”

  曾维奋的儿子曾水靖也在他教的班级里读书,10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和付出,“每天爸爸的腰都会痛。”曾水靖有个梦想,“好好读书,长大后考上大学,也当一名老师,和爸爸一样的老师。”

  曾水靖说:“感觉当老师,像我爸爸这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这样很好。”

  听着这话,曾维奋有些惊讶,不过也很欣慰,“只要孩子们能够走出去,考上好大学,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啊!一个对事业执着热爱的人,即使是残缺的生命,也能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只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的一段话。

  在曾维奋的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