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悲哀!36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选择学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6-07-27
2015年,江苏理科状元“爆冷”学医
此前,在2015年内地高考分数陆续出炉后,各省区状元们的选择亦成为关注焦点,在江苏,理科最高分考生蒋婧煜立志学医,最终成功加入清华医学实验班的消息,浓缩为“理科状元爆冷学医”一句被制为标题。“爆冷”现象让不少医务工作者感慨万千,祝福有之,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担忧。
在蒋婧煜看来,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大家应该将心比心。就医时我们都希望能碰到好医生,但好医生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必须有人愿意投身这个领域。另外,她认为,清华医学实验班所影响的,是医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比仅仅影响一个医生更有意义。
“如果我在医学科学领域表现平平,但我至少可以做一个好医生,用我所长、倾我所能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也许不能每次都成功,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就一定能问心无悔。”
为什么香港状元们偏爱医科?
“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港媒这样分析。
在香港,学生进入医学院之后,需先读学位6年,再加1年实习,共7年才有资格获聘为驻院医生,但毕业之后就能得到每月5万港元的薪金。有公立医院驻院医生表示,30岁薪金约可达7万港元。若任职私家医院及诊所医生,薪金可能更高。对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每月大概一万港元的薪金,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状元想从医了。
内地:投入多 压力大 风险高 成为“从医”的三大阻力
单从投档线高低来说“学医爆冷”,多少有点以偏概全。目前医科专业的招生总体还是稳定的。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正成为“从医”的三大阻力,医生行业也确实期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今年6月26日,第五个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前,新京报联合国家计生委网站、中国校友网、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一年,全国347人严重涉医违法犯罪;2010年—2014年获得执业资格医师约60万,选择从医者占1/6;历届高考状元最爱专业排行榜分别为:1、工商管理2、经济学3、电子信息工程……17、医学,学医者占状元总数1.2%。
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不愿意让子女从医的医师,2002年为53.96%,2011年为78.1%。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周琪是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她坦言,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可能不会选临床专业了。“医科专业读书时间长,本科要比其他专业多读一年,而且本科毕业不可能被三甲医院录用,到大医院工作几乎都要求博士学位。本科后考研读博,前后十年,投入太大了。”
某高校医学部童老师也表示,一名医学院学生,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医生。相比美国和香港特区等地,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暴力伤医事件一样,收入和付出不对等也是影响学生报考医科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