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小而差”到“小而优”的蜕变——乡村教育改革的“新田经验”
来源:今日永州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1-06-15
原标题: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优化提质改革 实现从“小而弱”“小而差”到“小而美”“小而优”的蜕变——乡村教育改革的“新田经验”
永州日报记者 黄玲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教育该何去何从?
新田县率先在全省进行了探索,启动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
2020年3月,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改革在新田县启动,农村教学点由104个优化整合为24个;80个条件差、质量低、生源少的教学点改成幼儿园或留守儿童之家;1176名在校学生和 125 名教师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弱”“小而差”到“小而美”“小而优”的可以复制推广的“新田经验”。
新田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经验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在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许达哲对新田县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要求相关部门就新田县的探索做好调研总结和成果运用,推广新田经验。
数量上做减法——
农村教学点由104个优化整合为24个
到2019年,新田县还有104个农村教学点,散布在全县各个角落。
除已经建成合格学校的教学点外,其他教学点基本只有几间教室,部分还存在无围墙、运动场、图书、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限制了教育教学的开展。
不仅办学条件较差,教学点师资力量也弱,104个教学点只有125名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代课教师达46人,与城区、乡镇学校差距较大,成了全县教育明显的短板。
如何改变农村教学点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质量低的现状?
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教学点成了必须攻克的“阵地”。但是把100余个教学点都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这对于新田县来说,十分不现实。
出路在改革!唯有改革!
2020年1月14日,湖南省“两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来到永州市代表团,给永州出了“一道题”。他说,过去几年,永州消除大班额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希望在村小及农村教学点规划建设中探索出好的经验,让每个孩子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20年3月,新田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
这项改革,是涉及全县10余万名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稳妥推进。
对全县104个教学点全面摸底,研究制订停办教学点学生安置等8个方案,下发调查问卷6.9万份,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2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3万份,充分了解群众意见诉求……2020年3月,一场由县级领导带队,乡镇、县直单位、学校、教育局和驻村扶贫干部共同参加的大调研,在新田县铺开。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普遍支持教学点优化提质,家长普遍期盼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我们坚持群众自愿,不搞行政命令;因地制宜,不给乡镇下达指标任务;动态管理,随时可以恢复。”新田县委书记秦山成介绍,2020年,新田县农村教学点从之前的104个优化整合成27个,优化整合率达74%,暂停办学的教学点比预计的还多了3个。2021年春季,根据村支两委申请,又按程序暂停教学点3个。
截至目前,该县未发生一起因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上访或投诉现象,改革推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内容上做加法——
集中力量建设农村优质小规模学校
“这次优化提质,没有让财政额外多出一分钱,通过整合资金、优化配置、盘活资源等,集中力量建设农村优质小规模学校,实现了乡村教育的大提质、大变样,提升了全县乡村教育投入的效益。”新田县教育局局长邓振斌介绍。
“停办 80 个农村教学点后,每年减增两抵,可节约支出 930 万元。”邓振斌给记者列举了几个数字:节约教师编制68人,按每人每年8万元工资计算每年节约544万元;80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每年6.5万元公用经费共计520万元,校舍维修维护费按平均每年每个教学点1万元计算,每年可节约80万元……
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在什么地方?
“放大资金效益,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小规模学校!”邓振斌表示。
该县将以往拨付 104 个农村教学点的相关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到 24 个教学点上,整合优化后的教学点全部拥有合格的教室、运动场、厕所、音乐舞蹈教室、图书阅览室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
“预备,开始!”在该县大坪塘镇黄沙溪村小学操场上,体育老师侯新华正在上《有趣的跳绳》体育课。“农村的孩子们身体素质是可以的,但是技能缺乏,我们就通过游戏,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体育技能培养。”侯新华介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让农村学校老师留得住,新田县落实农村教学点教师专项津补贴制度,并额外增加了生活和交通补贴,各项表彰指标向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倾斜,仅2020 年该县投入 860 万元用于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老师都很安心,有些老师周末都不回去。”该县大坪塘镇银塘小学校长罗平平告诉记者。“县里给我们配备两套房子,教学点一套,中心校也有一套,床上用品都配齐了。”
如今,新田县教学点教师配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4个教学点有固定任教的教师39名,平均年龄34岁,且全部是公办教师,每个农村教学点还安排了镇中心学校的音乐、体育专职老师,每周来上体育、音乐等课程,从过去一名老师“包班”,到专业老师上专业课,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现在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我们老师也安心了!”已经在大坪塘镇黄沙溪村小学工作6年的教师李小雄笑着说道。
效果上变乘法——
为全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田经验”
撤并教学点的目的,是提升农村教学点质量。
“转入枧头小学后,上学期期末考试女儿获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在枧头镇豪山村,由于教学点停办,村民王越将女儿刘清宁转入了枧头小学。“资源整合后,原来我们要管5所农村教学点,现在只保留了一个,工作任务变少了,但教学质量高了。”新田县枧头学校校长胡光辉介绍。
改革后,新田县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学点学生学科平均合格率由2019年下期的49.1%提高到2020年下期的96.53%。
“一把剪刀,一块石头,蜗牛会上树……”在该县枧头镇彭梓城小学的美术课堂里,苏晓兵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手工剪纸,孩子们聚精会神,乐在其中。“我最喜欢学校的篮球场,可以和同学们打篮球。”该校二年级的彭嵩林高兴地告诉记者。
“不仅文化成绩有提高,各教学点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尊重个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邓振斌介绍。
银塘小学位于革命先烈蒋先云故居附近,学校设立了红色教育室,邀请蒋先云研究所的专家授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陆家小学所在的陆家村是文明古村,该校专门开设文明礼仪课,一周一节课;彭梓城小学打造了农耕文化展览馆,以此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如今,部分教学点已提炼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优化提质改革,有力促进了新田县农村教学点的各方面质量提升。
与此同时,新田县还利用学前教育补助经费和停办的教学点,共改建公办幼儿园14所,增加学位870个,公办幼儿园占比从37.7%提高到59.35%。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均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如今,在停办的教学点,办起了公办幼儿园和器材丰富的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在这里搞运动、做游戏、练书法。得益于留守儿童之家,去年,全县无一例学生溺亡事件发生。
通过优化提质,群众得实惠、资金提效益、教育迎发展、政府得民心,新田迈出了乡村教育振兴关键步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