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5大平台官宣:全面封杀所有学科类课程!教育部:坚决查处!
来源:腾讯网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2-02-28
近日,今日头条发布公告,从2022年2月28日起,对学龄前及中小学(含高中)教育培训付费专栏进行专项治理,平台将禁止发布涉及以上学段付费专栏。此前,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等4家平台先后宣布全面封杀学科类课程。
教育部最新明确,下一步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坚决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超时收费等违背公益属性的行为。一起来关注。
今日头条即将下架K12付费课程
近日,“头条内容付费”通知: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从2022年2月28日起,开始对学龄前及中小学(含高中)教育培训付费专栏进行专项治理。
一,平台禁止发布面向学龄前儿童的课程以及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学科类付费专栏(包括但不限于学科课程、习题讲解等内容)。其中,学科类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及其衍生课程。
二,面向成人的教育付费专栏,需要在专栏醒目位置进行标识“受众群体”进行区分。
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叫停学科培训
2021年12月24日,小红书发布《关于校外培训违规内容治理公告》称,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规范平台青少年相关校外培训内容(包含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发布和传播。
小红书表示,即日起将开展信息排查和清理工作,用户不得以直播、视频等形式推广相关课程产品及服务,创作者发布的违规推广内容将依照《社区规范》进行处理。
随着“双减”政策推进,原从事于K9学科校外培训的教师面临失业困境。成为知识博主是其转型途径之一,在小红书上也不乏从教培业转行的教师分享学科、育儿知识,此类分享是否受限引发关注。
根据12月2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双减”以来,学科类培训得到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教育部在会上提到,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中,指导抖音、微信、钉钉等平台企业主动开展清理工作,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并组织暗访巡查,核查举报线索。
1月,快手发布《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的深化治理公告》,为配合“双减”政策平稳实施,平台将进一步整治与“双减”政策相悖的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科教育等。如发现以“学科教学”、“答题解惑”、“提分指导”等内容作为核心看点进行盈利的行为,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整治行动具体包括六方面内容:
用户个人主页,以提升粉丝数为目的,注明自身系公立院校在职教师、一线教师、乡村教师、非机构院校教师、中小学学科教师。
通过短视频引导观众去往直播间,进行学前教育、学科教育相关违规内容售卖。
通过短视频挂有小黄车商品,进行学前教育、学科教育相关违规内容售卖。
直播标题、封面明确表示直播内容系学前教育、学科教育相关违规内容并售卖。
直播间内讲解学前教育、学科教育相关内容,且存在导流线下售课倾向、明确 / 暗示引导消费者通过小黄车购买相关商品。
其他与“双减”政策相悖的违规行为。
微信官宣禁止
此前,12月3日,微信团队宣布: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依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即日起,微信平台将进一步规范学科类培训内容的发布和传播。此外,也对在其平台发布的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容作出合规指引。
在《微信关于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发布和传播的合规指引》中,微信提到了两点:
一是不得在微信平台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推广性、诱导性内容,以及“贩卖教育焦虑”、承诺迅速提高考试成绩的内容;
二是不得利用微信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微信官网截图
同时,微信提到,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此前,抖音电商运营团队于11月19日发布公告,称将禁止发布面向学龄前儿童的课程以及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学科类课程;面向中小学(含高中)的非学科类课程,只允许发布在“教育培训-中小幼培训-儿童兴趣”类目。
11月9日发布的《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规定,不区分学科类、非学科类,要确保做到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公共场所、居民区等线上线下空间不刊登、不播发面向中小学(含幼儿园)的校外培训广告。
同时还提到,要将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纳入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于违反政策代理、制作、刊登、播发校外培训广告的电商平台和其他互联网企业,要坚决依法处置。
教育部:坚决查处
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行为
针对寒假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统一部署,迅速行动、集中整治、立行立改,利用寒假前后一段时间基本完成了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各地认真落实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通过明察暗访、问询核查等方式全面排查问题。细化价格标准,依法依规对恶意涨价行为进行界定。畅通监督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迅速核查处置,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下一步,教育部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标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超时收费等违背公益属性的行为,确保校外培训治理成效不打折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