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左一)在与学生交流。(资料图片)
【事迹】执教刚满10年,就发表论著百万余字;生源并不出众,学生却屡屡获奖;3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头顶众多光环的陈寅,脚下的路洒满了辛勤的汗水。
【心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化学教师,但愿能有更多的时间,让我能潜心钻研教学,为学生更多一点付出,为化学教学更多一点贡献。”
在许多人的眼里,他是个非常幸运的成功者:执教刚满10个年头,就已发表论著百万余字,获得多项市级科研最高奖,并卓有成效地将其运用于课堂;他所在学校的生源并不出众,但他所带的班级与教研组却成为市、区先进集体;刚满3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33岁时更幸运地成为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赴北戴河休假的优秀教师中的一员。他,就是上海市继光中学化学教师陈寅。头顶着众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他心中想的却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对学生的付出应该更多”。
科研“充电”:“好老师首先是好学生”
那是令陈寅至今难忘的一堂课。
1997年,学校的师资队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大学毕业刚工作第二年的陈寅被要求“试教”高三(3)班的一堂化学课。
第一次站上高三讲台,陈寅不敢松懈,认真作了准备。课快上完时,全班男同学突然集体鼓起掌来。看着那一双双嘲弄的眼睛,陈寅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走出教室的,一整天就像失了魂一样,感觉特别失败。”陈寅说,那一晚他失眠了。凌晨两点时,他决定起床继续备课,第二天的课获得了成功,但陈寅却并没有因此感觉欣喜,因为为了充实这堂课,他将两节课的内容合并成了一节,“上得好并不是因为我有实力,而是我用了违反教育规律的方法唬住了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短短两天让陈寅经历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心灵振荡:三尺讲台虽无风浪,要站稳却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段时间,陈寅只要听说区里有优秀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哪个学科,他都去听。同为继光中学教师的妻子记得,那时每天晚上陈寅都会逼着自己做上50道化学题,没有做完不能睡觉,一年下来他足足做了10000道题。
夜深人静时,一种聚集能量的“本能”在陈寅心中升腾:要做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自己首先应该充满着能量,要做好老师自己首先应是好学生。
激发陈寅能量的“导火索”来自2000年他申报的市级课题《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在完成课题后,陈寅突发奇想,开始着手编写一本适宜于教师和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实用手册,作为课题的附件。谁知这一写一发而不可收,靠着1500元的课题经费,陈寅在图书馆里“泡”了两年,查阅了500多本专著,最终拿出了一本36万字的《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拿到指导手册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老研究员施其康感慨,“小陈完成课题后,又用了超出课题4倍的时间完成指导手册,太不容易了!”国内有关专家也称赞“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专著”。
回首那段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的时光,陈寅的感觉很复杂:“那时为了核实一个化学家的英文名字,我甚至要查阅十多个版本的书籍,但它使我对化学学科有了全新认识。它让我开始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更让我领悟,我所从事的研究不应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而应该能直接作用于课堂、作用于我的学生”。此后的4年间,陈寅连续完成了两项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
教学“还原”:“是智育更是心育”
同事说,陈寅上课路子“怪”,天文地理样样来;学生说,陈老师上课像“说书”,听他的课从不会打瞌睡;而陈寅说,上课是智育更是心育。
在讲述高二重要内容“合成氨”时,陈寅没有延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花了整整一堂课给学生讲述了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的故事。
“如果没有哈伯在1909年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至少要减少一半,他的发明使得数千万甚至数亿万人免于饥饿……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伯却用自己的所长为德国军方支持研制化学武器,遭受各国科学家的指责……晚年哈伯才幡然醒悟,对科学家来说良知最重要。”
结束时陈寅对学生们说:“他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你们的人生,物质本身没有好坏,全在于使用他的人。”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没有过多的强调和注解,但老师所要传递的思想无痕地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2005年,上海开始在中小学推行“民族精神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曾经担任过《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修改和起草工作的陈寅对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人资源,感受特别深刻。
2004年的“硫磺蜜饯”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6年的“SKⅡ化妆品”事件,每当有化学污染给人类环境带来灾难,陈寅总要给学生指出污染事件背后的原因。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渐渐树立起应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的意识。
而只有妻子知道,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的陈寅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每次课前,他都要让我当他的听众,听他把上课的内容反复地讲,一句一句地改”;而在学生和同事们的眼里,陈寅却是另一个样子——“他的课开场白别具一格,讲钢铁腐蚀,他会从《冰海沉船》的电影引入;讲乙醇,他会先说曹操做的酒诗”。“他的课语言风趣、精炼,一气呵成”,“他的课会有许多迁移的内容,所以他的教案总比别人厚”。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也许是对陈寅最好的解释。2000年、2004年,陈寅两次破格晋升为一级教师、高级教师。2004年9月,他又成了虹口区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化学学科带头人,而那一年他刚满30岁。师爱“守恒”:“为学生多一点付出”
暑期里,虽然申城热浪滚滚,但陈寅依然坚持准时出门,赶到他结对帮困的学生何佳辉家里,帮他辅导功课。节假日,他更牺牲休息时间,多次在上海市爱心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授课。
陈寅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想当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更有幸受到优秀教师的启发,这让他对教师之爱有着更深的体会,“师爱应是种大爱,既要有博大无私的境界,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胡衡,理科成绩出类拔萃,但英语常居班级末流。陈寅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允许他在化学课上自修文科,允许他不交理科作业,但必须参加外语补课,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文科作业。特殊的教育,特殊的关爱,使胡衡逐渐领会了全面发展的意义。那年高考,胡衡的外语成绩达到130分。
陈寅带的班,学风浓厚而不沉闷,充满竞争而不偏激,学生个性飞扬,大气大方,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班中30余人次在国家和市级竞赛中获奖,班级荣获上海市中等学校“先进集体”称号。
毕业了,许多学生还和陈寅保持着联系,学习、生活上的喜怒哀乐,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者就是陈老师。“他是我们的师长也是朋友,是师长,因为他很有智慧,是朋友,因为他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