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学术”,不要“明星”?
2007上海书展8月15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著名作家于丹与易中天共同亮相上海书展,作为开幕嘉宾做了主旨演讲。易中天和于丹以智慧和学识,成了书展上当之无愧的人气王。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事 件
于丹近日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表示,今后她将回避媒体的采访,希望能“离开舆论的漩涡”,回归学者的身份。
据介绍,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书展期间,于丹收到了不下20家媒体的邀请,但是她拒绝了大部分的采访。于丹表示,今后将在媒体上少露面,“我现在很希望大家忘记我。我希望大家记住我做的事,忘记我这个人。因为我需要一种安宁的真实”。于丹认为,“媒体有放大作用,但是放大后会带来喧嚣。我不爱这种喧嚣,所以我在慢慢淡出,我想做个单纯的大学老师。现在的愿望是尽快逃离媒体的漩涡,回归学者的身份。”
据介绍,从2006年开始,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上陆续讲了7集《论语》、10集《庄子》,在全国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媒体更多地把于丹当作娱乐人物进行报道,她也被冠以“学术明星”、“女易中天”、“学术超女”等称号。
快评
“我不是娱乐圈的,我是个学者。”于丹的一句话,让人感慨良多。
近两年来,借助于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传播,一批讲述传统文化的“学术明星”受到媒体和大众的追捧。应该承认,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以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典籍加以通俗化的解读和传播,并指导了相当一部分民众与国学经典“亲密接触”,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诸事有度,过犹不及。不知从何时起,在这股“国学热”中,一小股歪读经典、颠覆名人之风慢慢抬头:“李白是古惑仔”、“梁山好汉非好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仿佛成了快速制造“学术明星”的助推器。
学术是应该鼓励创新,但这种“新”首先要建立在“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硬功夫之上,否则,一味刻意追求惊人“新”语,或许能赢得一时的点击率,但是否会误导读者?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恐怕答案并不乐观。
于丹说她要“回归”学者的本位,这是好事,也是难得的清醒。希望她的这些话,也能给某些学者提个醒:普及文化没错,解读经典也没错,但拒绝喧嚣、担当责任,也是每一个学者都绕不过去的必答题。毕竟,喧嚣和浮躁不是学术圈该有的气息。
原载《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