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在新余市长安陵园内,6000余名社会各界群众来到这里,举着挽联、手持鲜花,送别一位平凡但伟大的老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这位一生捐资40余万助学的老人走了,去世时存折上仅剩1.36元,但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正如老人所言:“我死了以后,如果我的精神还在的话,那是非常幸福的。”他的生命因奉献而璀璨。
新余市不少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蒋国珍
孩子们前来送别蒋爷爷
大家提前1个多小时等候 见老人最后一面
6月18日,是一个草木含悲的日子。清晨的新余,天空阴沉沉的,整座城市都在为一位老人的离开黯然神伤。
在长安陵园,悼念大厅内外,来自社会各界的6000余位民众,自发赶来,含泪送别蒋国珍,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人的哀思和崇敬。
虽然仪式9时才开始,但上午7:30,就有群众自发组织前来,早早地在陵园外的道路上等候。
“蒋老师,一路走好!”“蒋老师,我们永远怀念你!”“蒋国珍,我们向你致敬!”……大家手举着一条条横幅,默默表达对蒋老的哀思与祝福。新余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江西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单位和各界群众敬献的花圈摆满灵堂内外。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市长董晓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力根以个人名义敬献了花圈。
大厅正中,照片里的蒋老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国中赤子倾其所有助万千学子成材德泽四方,珍里瑰宝爱党一生为渝钤大地立范光耀千秋。”两旁显示屏上的挽联,正是对蒋老一生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受资助的学生泣不成声
在告别会现场,还有一群特别的追思者,他们是曾经受过蒋老资助的学生。对于蒋老的“痴心教育”、“捐资助学”,来到这里的师友、学生们,有着太多的回忆,太深的感激。
在告别仪式上,曾经受蒋国珍老师资助过的罗坊中学初二学生李文霞致悼词时,泣不成声,“因为您,我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不会忘记你的深深叮嘱,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永别了,蒋爷爷!”
一条毛巾剪成两段用几年 用生命助学扶贫
到过蒋国珍老师家中的人都能够记住:多年来,他一直住在父母留给他的一间有上百年历史的两间旧土房,房内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没有任何值钱家当。
为扩大捐资助学资金来源,老人开辟荒地,种红薯、种黄豆、种花生、种芝麻……还时常带着蛇皮袋在罗坊街上捡废品。
与对学生慷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国珍对自己极其抠门。老人一直过着独身的日子,平日里他把卖棉花、白菜、红薯的钱都用于助学,自己每天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饭,早晨一煮管三餐。他荤腥不买、烟酒不沾,只是每月买十几斤米(有时拿薯藤去换别人的米),每月买一两斤菜场上无人问津的牛肠回来熬油。他买一条毛巾,要剪成两段,分两次用几年。
这些年,无儿无女的蒋国珍把全部收入和精力都用于捐资助学。他自己久居危房却不肯花钱修缮,当房屋倒塌人们从瓦砾中救出蒋国珍时,他的侄女哭着说:“叔,你这不是用钱,而是用命在助学扶贫啊!”
逢年过节时,许多单位和部门给他送去水果、糕点、年货等慰问品,可是,待慰问者走后,他不是转送给别的孤老,就是换成钱助学,自己从不享用。有一次渝水区有关部门要送给他一台彩电,他以“拿买彩电的钱去扶助困难生吧”婉言谢绝了。
据了解,蒋国珍每个月的离休工资有2300多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人”。但他一直坚持开荒种地,除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外,还可出售节余部分的农产品,销售所得也全部捐出。经统计,蒋国珍将全部的收入用于资助、奖励两万余名学生,30年捐出资金40余万元,竟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
文/图 记者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