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强国」王炳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0-12-03
     王炳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教育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强调要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为人民办教育、为人民培养人才,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和使命。这一立场已鲜明地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这是从国家立法角度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规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国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全体人民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对教育改革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做出系列指示批示,并特别强调,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方针深刻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办教育的初心。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的高度,开创性地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战略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加鲜明。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其中,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这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境界。历史和现实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
    2018年党中央召开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重要讲话中,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律概括为“九个坚持”。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重要一条,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满足人民对办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其中,教育是基础性的。对广大群众来说,能够享有好的教育意味着将会拥有稳定的就业、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关切出发,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多项目标举措落实落地。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3994.9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很好地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也不断加快,广大人民享有优质多样教育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日益增强。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中蕴含无穷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紧紧依靠人民,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投身党领导的教育事业,汇聚起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教育获得感。
    二、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努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质量是充分体现公平的质量。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其核心是保障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具有起点公平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收入待遇乃至社会成就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教育公平,关键要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8年,全国共资助学生6.2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07亿元,成为一项重大、重要民生支出。我国已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工作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被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让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障碍逐步消除,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地区贫富差距、教育投入制度等因素,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仍存在明显差异。更大力度推进教育公平,就要重点审视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优化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改善社会公平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教育精准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就。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国家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过去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使用危房等现象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在内,截至2017年,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近年来,教育部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全方位开展教育脱贫攻坚督促指导工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效稳步显现。以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减少至0.6万,为2020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实施三年,中职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达到31.48万人;高等职业院校近5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7类资助对象234.79万人,年均增长19.06%。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地区孩子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愿望,极大保障了“起点公平”。
    既要公平更要质量。一是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11这个目标已接近完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都能有机会创造出彩人生。二是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既大力发展公办园,又鼓励支持更多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满足青少年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培训,注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培养。各类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勇担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财政教育经费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严格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保障水平,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三、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盼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在实践中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遵循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落实好新部署新要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我国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一系列新命题亟待破解:面对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国家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适应时代变革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改革提出总体要求,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再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构建公平、科学的教育体制机制,我国教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举措更加扎实。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组和深改委会议上,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就有十几份,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对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进行了务实精准的顶层设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就要着眼于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决破除有违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以制度保障教育公平,进而推动实现社会公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并提出具体要求。这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指明了具体路径。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基本民生,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教育结构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制度活力,用制度盘活、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的原则,推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先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全面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针对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等问题,2016年国家制定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等十项改革举措。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重点是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近1亿名农村中小学师生,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解决了边远地区教学点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增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数字鸿沟问题。
    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还要满足人民多样性的教育需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指出,中国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他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一是要注重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二是要大力发展全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学有所教,努力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三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关乎教育本质的问题。基于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包含两个辩证的方面: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作用与需求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另一方面,从作为个体成员的人自身发展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体现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在社会实践层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越充分,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着眼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切实解决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大力优化教育结构,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最终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论断,奠定了我国教育方针的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赋予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更深刻的内涵。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党和政府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威表达。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立德树人,就要以德为先,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八个更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炼表达,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展望未来,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健康规律、个体认知水平和差异性需求,以内涵式教育推动学生自我价值和全面素质的实现。同时,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
    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强国必强教。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教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经历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教育战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然而,对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口很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还有待优化。从人力资源开发存量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4年和13.3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教育质量差距更为明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21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部署,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努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和文化引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和人才支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承担起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王炳林: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教育强国」王炳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