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质疑声中“试水”,三年后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
参与新课改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泽州一中供图
今年的高考,对泽州一中来说,可谓“生死攸关”。因为,今年是泽州一中全面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当然也是一次大考。
结果出乎许多人意料!二本达线人数164人,泽州一中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校上下欢欣鼓舞,尤其是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学校领导,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以往,我们二本达线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今年能有这么好的成绩,真的没有想到,这一下让很多家长放心了,也坚定了我们坚持课改的决心。”泽州一中副校长张前亮对记者说。
学生抵触家长反对
新课改在质疑声中“试水”
2008年秋季,泽州一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此举一出,学生有抵触情绪,家长更是一片质疑之声。
“我们的孩子是到泽州一中取经的,不是学校的试验品。”
“再也不要拿这些孩子当试验品了,他们经不起折腾了!没有老师的引导永远学不到知识的真谛!”
面对压力,泽州一中的学校领导班子没有退却。因为此举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出于深思熟虑。
泽州一中始建于1994年,多年来以管理严格著称,但是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苦学校”,一度堪称应试教育的模范。虽然在社会上有些名气,但是学生却得不到全面发展,学生成绩更是很难提升,高考二本达线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多年没有突破。
全校师生围绕高考在挣扎,没有一点创新。学生在被老师“赶着走”的模式下,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个性意识和参与意识,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苦学、倦学、厌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张前亮说:“说实话,我们学校的生源不能和其他老牌学校比,学生在入校成绩上和其他重点学校差了很多。如果这样的局势不打破,学校便很难有所发展。”
为此,泽州一中在借鉴了杜郎口学校、兖州一中等一批课改先进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后,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既转变了老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一年级学生反映不错。
2009年4月份,泽州一中果断地在全校展开“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
邀请家长实地参观
反对者逐步认可新课改
对于全校推行课改,泽州一中大部分学生家长心里都是“七上八下”,非常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新课改能真正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高中课程“死读书”、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国家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还是以分数为重要衡量标准,这样“华而不实”的学习方式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大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当了“课改试验”的牺牲品。
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高考为“试金石”。对学生来说,三年的高中生活十分宝贵,新的教学方式,一般也不敢轻易尝试。张前亮说:“那时候,家长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态度,搞得我们是焦头烂额。”
对于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泽州一中的校领导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们对高考的走向掌握得很清楚———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考试范围越来越宽,考题越来越灵活,而且从2008届高一学生开始,高中课本也全部进行了更换,使用了全新的课本编排方式,以高中历史课本为例,它已经突破了以往按年代排序的惯例,采用了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线索为主线的编排方式,这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一位校领导对记者说。
为了安抚家长们的情绪,让他们对课改有感性认识,泽州一中将学生家长们邀请到了学校,请他们实地参观了新模式,仔细讲解新模式的特点,这才逐步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反对的声音也小了。
抢占黑板主阵地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人
“课改,就是改革教学方式,就是为学校正名,将‘教校’变为真正的‘学校’,把‘教室’改为‘学堂’。”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惠告诉记者。
在泽州一中,记者有幸观摩了该校的新课改模式。课前,先按照老师发放的“学道”进行预习;课堂上,按小组围坐在一起,交流预习心得,把疑难问题拿出来,在小组的黑板前相互讨论……当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自主学习时,老师始终“游走”在学生周围,不插手,只是将学生们的共性难题记录下来,在每节课结束前将难题解答。这样,就形成一个学生互帮互学、相互监督、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主要是为确立“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交流话语权、个性展示权。张前亮说,学道导学是“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主线,学道是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的学习导航图,方便学生“按图索骥”;螺旋发展是新模式的特色,新模式下,课是反着上的,课的启动要前置一节课,即一节课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节课的开始,在整个学段中的学习处于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实现了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看完泽州一中的教学模式,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新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是空间、时间、流程和行动上的改变。学生们相对而坐,教室四周都是黑板,教师站位退后,学生抢占黑板主阵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课堂主人。
引起山西教育界关注
全省推广泽州一中课改经验
泽州一中的新课改,引起了全省教育界的关注。
2009年11月份,泽州一中课改经验在全省课堂教学改革会议上推广。随后,山西省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联合体第一次会议在泽州一中召开,推广泽州一中课改经验。今年4月,全省高中校长年会期间,与会成员专程到泽州一中参观课改成果。
2011年,我省高考命题将出现较大变化,与课改趋势相配合。“这样的好消息对于泽州一中来说,不亚于今年高考的164名二本达线人数。”张前亮说,“有了成绩的支撑,泽州一中的课改一定会更加坚定地进行下去。”
■新闻背景
晋城课改的行走轨迹
课改,是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思考,晋城课改起步于1999年。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开始在全国推广“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全国教育界确定了一个新方向—————课改。会议结束后,晋城教育界便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最终得出答案:不能坐等别家成果,晋城教育想突破,必须自己实践。
经过1年左右的准备,将2001年确定为“全市中小学教学改革年”,开始朝着课改的方向前进。2004年推行“教与学的革命”,2006年实施“养成教育”,我市的教育改革脉络变得越来越清晰。目前已经产生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课改成果:王台中学的“666”教学模式、晋城五中的“APS”模式以及泽州一中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
“课改,说到底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最核心的部分是‘教与学’的关系的改变,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究,这才算是达到了课改的目的。”王惠说,“课改就是要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思维,放开绳子,让孩子自己去飞。不改革,只能落后。”
(文/记者 李广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