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78年前国语课本今又红火 浅显易读受家长热捧
来源:搜狐上海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1-25

  一套78年前的老课本,近日受到年轻家长热捧。这套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童真可爱,至今仍散发着独特魅力。不少人认为,这一老课本的紧俏对于现有学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个启示: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让孩子爱读,需要有文化思考。  

    不仅在上海书城、博库书城等书店里早就觅不到这套 《开明国语课本》的踪迹,记者逛遍网上各大书市,诸如当当网、卓越亚马逊、99网书城、互动出版网、蔚蓝网等网上知名的购书网站,在这套《开明国语课本》的后面,标注的也都是 “缺货中”。甚至在有路网等一些二手旧书销售网站上,也难以找到。

  当当网上,这套书底下还有不少读者询问何时补货,最早的询问居然已是2008年6月。当当网、卓越以及上海博库书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书其实早在2005年1月就已重印出版,卖到2007年,两年前就已经断货。“不是书店不进,打电话到出版社,也是一个答复,没货了。”

  记者从网上书店的介绍中看到,这套大32开的《开明国语课本》,分上下两册,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绘插图。初版于1932年。2005年1月又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印出版。

  据博库书城的工作人员介绍,购买这本书的读者除了一些家长,也有一些纯粹是喜欢收藏的书友。据悉,当时同时推出的还包括魏冰心等编的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的 《商务国语教科书》,组成了三套六册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丛书,都卖得不错,现在都已经断货。

  记者看到,在豆瓣网的推介中,不少“求书”的读者也是冲着两位大师的名头而来的。“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画家,就算是教材,含金量也不一样。”“虽然是以前的小学生教材,在当年却也是畅销书,先后印刷发行了40多个版次。”一位“豆友”告诉记者,1932年版的因战火等原因已然成绝版,70多年后能看到重印版,也是爱书者的幸事。

  为何火爆? 【理由1】 浅显易读又不失儿童天真

  在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记者看到,一封几年前推荐的育儿书籍的帖子中,就已经把《开明国语课本》列入其中。因为早已买不到,不少家长只能在网上下载全本,然后再打印出来,作为孩子在家里的课外读物。“浅显易懂,贴近儿童,图很有趣,孩子喜欢看”是家长热推的原因。

  一位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吕女士告诉记者,她前一阵在网上下载了这套书,现在每天睡前给儿子讲一点点。“里面的内容非常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她表示,因为每篇课文都配有图片,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举个例子,像尊重师长,就配了一幅图:学生见到老师,问一句:先生好。大大的插图配上简单的三个字,小孩子一看就明白了。”

  另一位家长则表示,小孩子对于顺口溜、童谣这样的方式很感兴趣,记起来也快,而这套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短小的语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叶圣陶不愧是大教育家,很知道儿童的学习心理。”他举了一篇《绿衣邮差上门来》的文章:“绿衣天使上门来,送来小小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你想是什么?说来给我听。”“妙趣横生,又包含了很多信息量,还能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

  【理由2】 大师之作至今依旧有魅力

  除了课本内容的浅显易懂,丰子恺这位大师的亲笔,也让这本教材显得更与众不同。“这种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全是手写的字体,配上可爱的漫画,一下子感觉不是那么冰冷冷的了。”孩子在静安区附校上一年级的家长徐妈妈表示,她给孩子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她自己就非常喜欢近代的手写繁体,“感觉这样的字让人心情安静,丰子恺的插图笔画简单,但随时随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略带稚拙的书法孩子看了也很喜爱,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延悠长。这是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所看不到的。”

  不少家长都表示,不仅是孩子爱看,这本书和《小王子》一样,也能让成年人重归平静的心灵,感受一些最纯真的东西。

  评价

  教材符合儿童心理 寓教于乐

  记者了解到,这本书曾经在高安路小学被引为课外读本,被推荐给家长。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老师就表示,这本书每课的内容不多,但是重复字量非常多,很适合识字。又蕴含了足够的内容含量和思想深度,既有《商代人的书》、《孔庙和孔林》、《荆轲》等历史知识,又有《伊索寓言》、《荒岛上的鲁宾逊》、《月光曲》等外国文学,还有 《菜秧》、《望远镜和显微镜》、《种痘》等各种生活自然常识。“叶圣陶本身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所以他编写的课本很活泼,让孩子自然产生学习兴趣。丰子恺的插图与文字有机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有专家认为,这套老课本的一书难求对当前学生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有所触动。《收获》杂志副主编叶开就在博客中表示,语文教材是教育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被我们下意识地理解为“旧”的教材,因其浓烈的人道主义思想飘香,反而显得历久弥新。他认为,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工具化,而失去了人文性考量。“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材料,不仅要传达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要通过基本的识字教育过渡到美德教育和修辞教育。这里的美德,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历史深处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并且把这些历久弥新的道德,用美好的修辞表达出来。”

  思考

  对现有语文教材编写启示良多

  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老语文教师马老师表示,这套书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外读物,成为现在教材的辅助。“毕竟是70多年前编写的,虽然很白话文,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很多生活情景、表述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家长或老师进行一些讲解和改动。”他认为,老课本最多是一种参考读物,不可能成为一种标准的教材,原因很简单,时过境迁了。但这套书的内容普实有趣,从孩子身边的景、物、人、事写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幅平和、充满温情的情景,让大人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就像叶圣陶在封底中所说的,教材首先要是儿童文学,让孩子爱读。这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应该有所启示。”

  【节选:(上册)】

  第34课 妹妹哭了

  小狗跑过来,把八九所小房子冲塌。妹妹哭了。妈妈说:“哭什么呢?小狗冲塌你的小房子,你不会再搭起来吗?”

  第35课 再搭起来

  妹妹再搭起小房子来,又把十多枝柳条插在小房子前面。她拍着手说:“比以前更好了。我们种田回来,可以在柳树下坐坐。”

  叶圣陶嫡孙专访

  不会强迫女儿读《开明国语课本》

  “如果是我女儿,应该不会强迫她读她太爷爷编的这套教材吧!”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到祖父叶圣陶编的这套《开明国语课本》时,当代知名作家叶兆言语出惊人。叶兆言的女儿叶子是一个典型的“文四代”,已出了几本作品,目前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博士。

  女儿未读过太爷爷编的教材而能读博,叶兆言就觉得这起码就能证明《开明国语课本》其实并非现在人们所传得那么神乎。他翻看过祖父的这套教材,但也有自己的看法,“这套教材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趣味和审美,但是到现在,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被淘汰了的。”叶兆言认为《开明国语课本》其实也具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现今的家长要让孩子读,不妨当作课外辅导读物,而切不要作为正式课本。

  当然,人们突然想起了这套尘封了六七十年之久的教材,开始广为阅读,并非没有原因。叶兆言觉得《开明国语课本》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针对性,很实用。比如二年级课本中为了培养孩子的描写能力,便特意选取了一些文字通俗简明的篇章段落,文章的作者很多并非是名家,但因为文字适合二年级孩子读,便选来为我所有。“现在的课本一个让人担忧的倾向是,选课文变成了排行榜,所选文章承载了太多的评判,好像只有拥有地位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才能入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真的不必将这套课本看得那么重。”叶兆言强调说。2005年《开明国语课本》被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当时印制的并不多,现几近绝版。叶兆言表示现在尚无加印的计划,“这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