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9岁,女校长。这几个词带给人的理解通常是年轻有为、事业成功,而对于沈金花来说,三个词的背后是每天10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每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体育老师兼勤杂工,数百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总管家……
早在2002年,还在大学读书的沈金花就认识了在京郊皮村为打工群体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人孙恒,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孙恒创办的公益组织“工友之家”,在一些打工人群的聚居区,她和同伴们看到很多小孩子没有学上,没有大人照顾,沈金花萌生了创办学校的想法。2005年毕业后,当别的同学都在寻找工资高、能留在市里的工作时,沈金花选择了做公益,而且是真正的“苦公益”,她来到皮村,成为这里的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
“特别痛苦,心特别累,因为要处理老师团队、孩子们、家长,特别多的事情。每天晚上是我觉得最舒服的时候,就是从办公室出来锁了门之后,看到飞机从天上飞过,然后看着星星,那个时候才会觉得慢慢有一点放松。”可再多的痛苦和疲惫,都没有改变沈金花的选择,因为:梦想还在那里。“我有时也问自己,真的要让自己这么辛苦吗?可是优哉游哉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选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同心实验学校的建立,让皮村这个打工群体高度密集的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学校,几年下来,生源已经达到500余人,但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的是,只有19名教师。老师平均每人每月工资不到1200块。在沈金花的印象里,最艰苦的时候,却不是自己和教师们微薄的收入,而是孩子们艰苦的求学环境,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冬天孩子们坐在阴冷的教室里上课,穿了好几层棉袄,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翻着书,拿着笔写字……
今年北京的打工子弟校陆续拆迁,沈金花还不知道同心实验学校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她只能安慰自己:孩子们总会有个地方去上学吧。有爱心人士来到学校,沈金花会感到安慰,有人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29岁的沈金花,在都市繁华的边缘,她心里装的是500多个孩子。
文/本报记者 黄英男
图/本报实习记者 白婧盟
(黄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