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让道,为考生驱鸟,高考加油微博每秒10条,网友刷屏为考生鼓劲……家长陪考,专家支招、全民动员,社会给力,围绕高考,新闻不断。(新闻链接)
每年到了这几天,这个国家便有了一个“熊猫级”群体——高考考生,新闻围绕高考,亲情、人情、苦情、温情、悲情,密集煽情,仿佛是停止天下有碍高考的一切事项,都是合理的,强化复习时,停工厂喧闹车辆鸣笛为考生的耳朵降噪,高考进行中,停社会车辆为考生打造一路绿灯通道,饮食上,煞费苦心为考生送上益智提神的补品,交流时,小心着意唯恐惹烦了考生的心,去年的专家意见明年后年还是可以用,年年乐此不疲的“应景”,从家长,到社会,在高考临近阶段,无不精心竭尽社会资源,为考生打造超级VIP享受与国宝级待遇。这是为孩子送上年度国家级溺爱。
当然,说国家级溺爱,并不是指责国家举措对此有什么不妥,只是想在层级上说明这是一种普遍情绪,是举全国之力来圆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大梦,这中间,所有溺爱的动力来源,来自一种社会群体惯性,政府部门是必须顾及群情被迫而为,媒体是应景找题,群众是积极配合,家长是切肤之爱。于是,孩子们享受着“特事特办”的待遇,并在客观上,加剧了高考“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从心理上更强化了高考指挥棒的无穷魔力。
一些经历过高考并在多年以后还为此做噩梦的学子,回想起这样的场景,无不感叹命运关口的紧张甚至可怖,想想初上学时那“我去上学校,小鸟对我笑”儿歌里那份怡然闲适,这高考作为学习的一大里程碑,似乎留给孩子心灵中的潜在阴影和不良暗示,总是让人不那么乐观。我们再往后望,那大学毕业时屡见不鲜的撕书砸物狂欢,说明了什么?我们能否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生生将学生生涯变做了一种苦役,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子,只是将获取文凭当做职场敲门砖用?而没有将知识汲取当做一生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后续动力?
所以,我们说,为高考而使社会生态失衡,犹如押身家孤掷骰于一注,倾全力毕其功于一役,客观上会成为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施压。高考,不就是一拨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升学选拨吗,它并不比天大,大家理当该干嘛干嘛,让它淡淡地来,让它好好地去,让经历高考的学子,进场没有扛着山,考完也能轻松抑望天空,赢,不是一切,无论考好考差,他们都还有心情去发现生活的别样美好,发现——“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地微笑……”(席慕容诗句)(作者:梁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