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班主任工作:治“乱”还是解“惑”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教师吧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8-12-27
 

班主任工作:治“乱”还是解“惑”

山东临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王维审
1
        有年轻教师问我:“王老师,我走上教师岗位三年,做班主任工作两年。
        “自从当了班主任以后,我的生活就乱了套。
        “有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拼尽自己的威力去压制班里不断蹿出的事故苗头;
        “有时候,我又像是一个不称职的警察,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去解决班级里大大小小的矛盾。
        “我被班级里不断出现的问题所纠缠,始终无法脱身,也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做真正的教育。
        “但是,当我参加培训活动时,每次听到的都是名师们侃侃而谈的育人经验,听起来特别轻松,似乎他们的班级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需要去管理。
        “我很困惑,不知道是我做得不够好,还是他们有意隐藏了自己不光鲜的管理手段……”
2
        听完他的“疑惑”后,我在心里小小地笑了一下,这或许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一块心病:
        明明自己在真实的班级工作中天天累得昏天倒地,名师们却说得那么轻巧自在;
        明明班级里的麻烦事管都管不过来,名师们却闭口不谈自己如何“镇压”班里的捣乱分子。
        似乎自己经历的教育与名师们分享的教育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难道真的是名师们在讲座时有意美化了自己的教育实践吗?
        其实,这位青年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很真实,名师们的讲座也并非虚夸,这之间的“鸿沟”应该是理念上的差别。
3
        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可以从两个视角去理解:
        一个是管理视角,一个是发展视角。
        在管理视角下,班主任工作最需要解决的是班级秩序问题,是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秩序井然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治理班级之“乱”。
        基于这种认识,班级问题就成了单纯的管理问题,班主任自然也就成了班级的管理者,班级工作的着力点在于控制和打压。
        在发展的视角下,班主任工作的本质是解决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解决成长困惑的过程,班主任既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
        基于这种认识,班级问题更倾向于教育问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更偏向于教育者,班级工作的重心在于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解“惑”。
        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实践,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是习惯于用治“乱”的方式去管理班级,还是用解“惑”的方式去建设班级。
4
        毋庸置疑,在班级组建之初,班级建设需要侧重于管理,要形成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及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保证班级正常秩序的维持。
        在这个阶段,班级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得以解决。
        但是,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班级管理制度并不能包治百病,更无法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在最初的时候,班级建立了作业检查制度,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去遵守,极少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
        时间久了,制度往往就会因习以为常而淡化其功效,不完成作业的多了,作业不认真的多了,班主任自然就成了匆匆忙忙的管理者,批评批评这个,呵斥呵斥那个。
        如此,管理就开始变得繁琐,管理的效度也开始消退。
        这或许就是班级问题频频出现,班主任忙于“灭火”的原因之一。
5
        我为什么说是原因之一?
        因为制度的陈旧和新鲜感的退化,并不是管理效能变弱的全部原因。
        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些问题看似是“乱”的问题,实则是“惑”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治“乱”的手段去完成解“惑”的任务,肯定就会事倍功半。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学困生不交作业,可能并不是不想去做作业,而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完成。
        如果我们单纯地用惩罚去管理,就会造成他的成长之惑——我都不会做,怎么办呢?
        同样,一个优秀的学生拒绝交作业,也许并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更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他有着另一种困惑——这些作业内容我都会了,为什么还要去浪费时间呢?
        所以,当班级里出现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去治“乱”,而应该考虑如何解决学生的“惑”——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完成作业上获得更加明显的成就感?
        如此,我们就可能会去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改变作业布置的形式,变整齐划一的作业要求为“分层作业”,按照学生的需要去布置有利于各自成长的作业。
        这样一来,看似的管理问题就变成了教育问题。
6
        再举个例子,校服问题是每个学校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为此,不少学校和班级都制定了相当苛刻的管理制度,堵着校门和教室门口检查校服的有之,不穿校服不让进教室的有之,但往往严格的管理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
        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学生会迅速脱下校服塞到书包里,换上自己满意的“便装”。
        很明显,这就不是管理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而是教育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由此,我常常会认为,“乱”的问题本质上有可能是“惑”的问题,而“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会成为“乱”的问题。
        所以,班级管理解决的往往是表象、浅层次的问题,而班级教育才能够解决班级的根本性问题。
7
        那么,回到前面那位青年教师的困惑,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
        我们之所以天天忙忙碌碌,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事无巨细的管理者,在不断的“维稳”中累得疲惫不堪。
        而那些名师们,则是把自己当成了专业而又智慧的教育者,用解决困惑的方式实现了班级建设的捷径化。
        换句话说,我们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以治“乱”的方式治理问题表象;名师们则是透过问题看到了本质和根本,以解“惑”的方式从根基处把问题拔根而起。
        自然,我们就会累,就会慌乱;名师们就会不慌不忙,淡定从容。
8
        最后,我想告诉那位青年班主任,那些做讲座的名师们并没有刻意掩藏什么,只不过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和专业理性,更多地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解“惑”。
        而我们则更多地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治“乱”,还处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最低级阶段。
(本文选自《班主任之友》(小学)2017年1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