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关注儿童创新教育 链接多方行动力量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9-10-17
 
“城市节日与社会共生”圆桌讨论。
  10月12日-13日,第五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国际教育论坛与在地教育论坛,在麓湖国际社区内的麓湖·A4美术馆举行。据悉,“iSTART教育论坛”作为麓湖·A4美术馆重要的年度学术教育论坛,已成功举办过四届。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教育论坛共设置了3场,除了之前完全由青少年主讲、讨论的“听说——青少年论坛”外,这次的两场论坛分别聚焦于前沿创新教育、学校教育与美术馆教育的讨论,以及对于课程设计与实践教育经验的分享。正如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在论坛中强调的那样,“今年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关键是参与,而关键词是连线。”
聚焦艺术教育重视思考创新
  如今,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以及城市博物馆、美术馆构成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网络,成为了全球不同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方向。如何在这些互为关联的公共空间中策划和研发更为丰富的项目?如何连接儿童、社区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就此,在此次国际教育论坛上,来自公共教育一线的行动者们,针对“学校博物馆,博物馆学校”“城市节日与社会共生”等方面的问题,依次展开了观点上的分享与讨论。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在论坛上首先讲述了四川大学美术馆在社会公共教育,特别是大学生艺术教育方向上的一些具体工作与思路。他表示,不管对方是否是专业艺术院校学生,都需要强调艺术的思维和态度,培养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创作模式和工作的方法论。其次,他还讲到了关于青年艺术家的项目孵化。他强调了3点,一是重视个体创作模式的研究与讨论;二是提供展览空间和创作的空间;三是建立讨论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模式之外的探索或者是深化他们的创作模式,突破他们的创作舒适区。
  “21世纪青年人需要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博物馆是一个最好的能够去提供这些思维方式形成的地点,我们必须负起责任来,去适应这样一个话语环境,并且创立一些新的项目……”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教育和国际项目总监Helen Charman也呼应了熊宇的观点。她通过“全国设计实验室项目”的例子,证实公共教育课程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能力与有创意的思想。
  随后,在城市节日与社会共生的议题上,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策展人Larissa Harris讲述了15年来博物馆之所以能不断发展社区参与项目的原因。她以在弗拉圣地区的社区项目为例,表明要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美术馆的项目当中,需要建立互信的机制,让他们关注自身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行动者分享”单元,邀请来自不同领域关注儿童的行动者进行闪电演讲。这些演讲者是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纪录片导演、NGO负责人、实验艺术家、策展人以及中小学学生。
落脚现实语境探索教学方法
  继2018年iSTART教育论坛在国际教育论坛基础上推出在地论坛单元后,便把如何推动儿童创造性组织学习与创造的“方法”和“实践”作为了更为具体的议题。今年的在地论坛主题为“非常学校”,大家从“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对话与行走”三大议题板块展开了讨论。
  “项目式教学是未来教育的趋势。理论上,我们都认为项目式教学是非常适合孩子,也适合未来社会的教育。”自有戏剧创始人蔡洁看到了戏剧突破艺术边缘、落地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她对PBL教学进行了反思,讲述了戏剧的非艺术功能为社群服务的作用。
  云朵实验室创始人程海英讲述了今年4月,机构邀请荷兰建筑师FRANK与一群孩子深入重庆巴南区一个老社区进行调研的事例。通过调研,让孩子们去直观感受老社区的组成部分,并让他们自己设计未来的社区。
  因此,不管是国际教育论坛,还是在地教育论坛,如今的博物馆、美术馆、社区等公共空间,都是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文化传播体,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被动施教,更多地在于观察思考与自我成长。 
华西社区报记者 高昊焜 麓湖·A4美术馆 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