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许昌教育综合改革敢为人先
来源:大河网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19-09-29
许昌市南海街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奔跑
破解困扰家长的“四点半”难题,许昌市毓秀路小学学生享受到课后延时服务
身着传统服饰的小学生在齐声诵读
许昌市举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培训活动
通过基础教育三年攻坚,一大批新校舍、新项目落地
□本报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从许昌历史上首次教育大会的召开,到18所学校取消学校行政规格和校长行政级别,试水校长职级制改革;从3年内投入百亿元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到启动新一轮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实现从孩子“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许昌教育改革投入之多、力度之大,在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许昌为何以大手笔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大班额”“入学难”等“顽疾”,许昌如何破解?
一场盛会——立德树人,改革步伐铿锵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许昌的城市发展史上,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瞩目。
9月6日,许昌市召开高规格的教育大会,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专程赶来,市委书记胡五岳,市长史根治出席会议并讲话,动员全市上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我们都曾受恩于教育、受惠于教育,现在到了要反哺教育、支持教育的时候……”在这次会议上,胡五岳的话语动情,“要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改革创新的办法抓好教育工作,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用今天的教育成就明天的发展,以明天的发展检验今天的教育!”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是主旋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许昌市委出台《关于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顽疾是主基调。相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昌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着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相对不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对症下药,改革大刀阔斧。
高规格推进: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的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指挥部,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带头当“教育书记”“教育县(区)长”;学校建设项目连年被纳入全市重要民生工程。
大手笔投入:许昌市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形成支持教育发展的合力。仅以教育经费投入为例: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64.03亿元,比2017年增长12.6%,其中市本级教育支出10.78亿元,比2017年增长37.5%,让师生们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强措施、补短板、提质量,在许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一次突破——专家治校,校长脱掉“官帽”
9月17日,履新月余的许昌高中校长田建伟仍然话语激动:“没有市委、市政府推进改革的魄力,没有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机遇,我就不会走上现在的工作岗位!”
从事教育工作28年的田建伟,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人生中重大的跨越——从“正科级”的建安区一高校长一跃成为“正县级”规格的许昌高中校长。
同样“感谢这个好时代”的还有36岁的罗俊鹏。此前担任许昌高中高二年级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的他,从数十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许昌实验中学的新校长。
“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了‘官帽’,让校长不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职业’,让学校真正成了职业教育人干事业的舞台!”罗俊鹏说。
深化改革,号角催阵。“海选”许昌高中、许昌实验中学的校长,拉开了许昌乃至全省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序幕。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去行政化’,把校长由原来的‘行政人’还原成‘教育人’,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许昌市教育局局长杨钧安介绍,如今,许昌高中、许昌实验中学等18所学校成为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取消学校行政规格和校长行政级别,校长的薪水与其办学业绩挂钩,“让教育回归本质”。
在“海选”中“夺魁”之后,田建伟深知责任重大:“我这个校长是否称职,在于我能否成为大家认同的教育专家,更在于能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气象、新发展。”
这也体现在校长职级的认定与考评中。许昌市将校长职级分为“四级十档”,校长职级高低,与其办学业绩挂钩,每年考核,实行动态调整,这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贤者进、庸者退的改革,让“好校长成就好学校,好学校成就好学生”。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许昌市市长史根治说。
一场战役——持续攻坚,打造教育高地
儿子上小学时,家住许都路的许昌市民王海鸣一度为咋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发愁。
如今,现代化、标准化的许都路小学建成投用,解决了周边10多个居民小区、上千名适龄儿童的就学难问题,同时大大缓解老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这让王海鸣愁容舒展:“由名校许昌实验小学托管的这所学校开在家门口,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像许都路小学一样,今秋许昌市中心城区5所中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逾5000个,建成投用10个幼儿园、新增学位3000多个……一所所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校舍,是许昌市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的具体体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
2017年年初,许昌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动员会,确定了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路线图”:在3年内投资100亿元新建(改扩建)200所中小学、100所幼儿园,到2019年底使全市新增学位总量20.5万个,仅中心城区就将新增学位4.5万个。
科学谋划,落子生花。
截至今年6月底,许昌市已有301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已竣工投用278个,实现新增学位16万个,还有23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在全市教育大会上,许昌市提出,在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工作主线,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加快教育硬件提升”向“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转变。
按照新三年攻坚计划设定的“时间表”,到2022年,许昌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6%,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达到90%,实现许昌教育质量整体突破、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重视教育,不像经济建设那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政绩’,但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福泽后世的先导性工程。”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郑永彪认为,许昌在财政并不阔绰的情况下,舍得投资教育,不重“显绩”重“潜绩”,是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一份红利——发展提质,惠及千家万户
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高规格推进教育攻坚和深化改革创新;
第一次在全市层面组织教育项目专题观摩点评活动,排排队、红红脸、出出汗;
第一次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考试,并对成绩落后的县区教育局局长进行约谈;
第一次实行用人学校直接到全国重点高校考核招聘教师机制,让学校在用人上有了话语权;
…………
每一个“第一次”的背后,是莲城大地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是打造中原教育强市的许昌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破解“择校热”难题,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2015年,许昌市率先在市直4所初中组建教育集团,各县(市、区)陆续推行了“名校+新校”“强校+弱校”“一校多区”等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快速放大。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教育集团50个,辐射144所公办中小学。
为破解“师资弱”问题,许昌市创新教师招聘方式,去年面向部属重点师范院校、“双一流”高校考核招聘教师430名、公开招聘教师780名,以教师的高素质推动教育的高质量。
如何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以及平衡孩子课后的真空期?许昌市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市直中小学试点推行弹性离校时间和课后延时服务,解决困扰群众的“四点半”难题。
按照许昌市教育发展绘制的蓝图,许昌还将推出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硬招实招,不断提升每个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
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高质量党建贯穿教育事业各领域、办学治校各方面、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
启动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县域内编制、岗位总量控制、教师竞聘上岗、全员合同管理等机制,优化教师配置,制定配套的岗位工作量标准,激发教师活力。
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集团化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安排许昌实验小学等市直精品学校,采取“代管模式”与功能区的多所新建中小学组成跨层级、跨区域的教育集团,全面促进集团化办学,实现集团各成员校教育质量共同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
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数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城乡共享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拼搏奋进的许昌人,正以教育之功育人才之花,以教育之彩助莲城出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