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培灵智校园 育中坚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0-11-25
 培灵智校园 育中坚人才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特色办学之路巡礼
张红纺
郑州五中明晨模拟联合国大会
    嵩岳苍茫,黄河浩荡,熊儿河畔,古城之旁。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国际救济会难童学校”,是郑州市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后改为“圣德中学”,1950年更名为“解放中学”,1958年被正式命名为“郑州市第五中学”。多年来,脱胎于“难童学校”的“郑州五中”条件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办学成绩平平。但近几年,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5年位居郑州市增值率前列,被誉为郑州教育的一匹“黑马”,为党和国家输送了大量中坚人才,多次受到党政部门的表彰,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绘灵智校园蓝图
    扬帆奋进开新篇
    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校变革仰校长。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教学改进的着力点是什么?学校的进步有哪些动力和阻力?怎样抑制阻力、激扬前进的动力?这是2016年张天佑校长初到郑州五中后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之后,张校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绘制了学校发展蓝图,寻找到了撬动学校前进的“阿基米德点”。
    张校长带领学校领导团队对各种力量进行沙盘式推演,剥茧抽丝,明确机理,攥着要点。他认为,学校恰如斜面上的球体,不进则退。对其受力分析,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斜面对球体的支撑力,就如办学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是基础的力量;球体受到重力作用要下滑,就如学校受到同行竞争和人自身有惰性的影响,必须用管理来止退;球体要向上运动,必须有牵引力,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了使球体在向上的运动中不擦出火花(假如此球体是有齿轮的金属体),必须用到润滑剂,这就是人文的力量。除了这四个力量以外,球体的原始高度,就如学校的初始状态,是靠生源水平来决定的。生源水平尽管起决定性作用,但这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一所学校的生源水平,是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形成,是很多原因所导致的,很难一蹴而就,必须用一点一点的进步来赢得人心。这样,才会改变现状,所以是不可强求的。
    推动学校进步的力量有四个:基础的力量、结构的力量、内涵的力量和人文的力量。为增强四种力量,郑州五中开启了“灵智校园”特色办学之路。
    深耕细作攀高峰
    启灵智课堂之门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对一所学校而言,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张校长提出打造“灵智课堂”新形态,即课堂教学应攀登三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和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和创新的关键;一座是精神动力的高山,因为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价值观经受洗涤,得到净化。所以,一节成功的课应实现三个增值:获得知识的增值、思维能力的增值和精神动力的增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设计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聚焦问题的解决,在探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冲突,在交流互动的活动中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推进基于补救教学的“考试”亦为一大特色,即一次完整的考试是由“一次大考+一次小考”构成。小考是补救性考试,考题是学生在大考中集中体现的错误点,考试时间和分值都是大考的五分之一。这种考试有效地改变了教、学、评的生态,改变了考试质量分析“只看病不治病”的毛病,充分发挥了阶段性评价的“反馈、分析、指导”作用。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的“灵智课堂”被郑州市命名为“有效课堂形态”。继2016年、2017年之后,2020年,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再次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
    构建德育“场”文化
    探“灵智德育”模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始终在探索以“言雅、行端、学勤、志坚”为主要内容的“灵智德育”模式。学校提出:学生的成长,既要有知识的增长,又要有灵魂的丰盈;教育学生,要追逐灵魂的“香味”等育人理念,要求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德育“场”效应,开启“灵智德育”模式探索。
    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校级领导包年级、年级设立管委会、班级实行导师制;成立学生自治委,开展朋辈引领活动,倡导学生自治。
    二是开门办学,实行家校及社会合作共育。通过学期初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期中开展“家长开放月”、学期末组织“家长学校”等形式,邀请家长走进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