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两江新区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智慧因子”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0-12-28
近年来,两江新区紧扣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重庆“智慧之城”的定位,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教育打造成为两江开发开放的靓丽名片。
教育实践根植于每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之背景脉络中。扎根在两江新区这片开放、创新、智慧的沃土上,两江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城市发展特色的实践路径。
在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224所、在校学生9.3万余人的基础上,两江新区以“智慧”为底色,打造以智慧创造为特色,实现全课程融入、全区域动员的“智慧”劳动教育体系,为教育赋能、为城市添彩。
创新智慧课程
让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每一刻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劳动实践,而应该延伸到知识构建、审美教育、创新创造、科学探究等方面,最终培养出拥有真善美品质的未来栋梁之才。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两江新区的答案是,发挥学校主体责任,建设各具特色、与学科融合、实现“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课程。
星光学校将劳动课程与“星之行”课程相结合,不仅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开设种植课程、美食课程等,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各个劳动基地实地开展劳动活动,将主题教育有效渗透到劳动实践中。孩子们在种植课程中,学习植物学知识,同时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在生活技能大赛上以赛促练,独立自主的精神与能力日渐提高……
行远小学“4融合·4混搭”的劳动课程,通过融合与混搭实现了劳动教育常态化。如今,行远小学已经打造出与学校“大雁”文化一脉相承的主题劳动课程,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长效评价机制,还在行远“OMO融合课”基础上,研发出“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线上劳动知识科普+线下劳动指导”等多种混搭课型,将劳动教育贯穿在学校课程的始终,落实到每一个育人环节中去。
在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百花齐放的同时,两江新区还发挥区域统领作用,统筹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编程课程、创客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积极推进学科创新实验室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学生探究劳动规律、开展自主创造的平台,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
实施智慧策略
多方协同拓展劳动教育深度广度
金溪初级中学校的孩子们逐渐发现,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里的一堂课,更与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密切相关: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在学校参与值日等成长劳动,在社区参加义工、义演等志愿劳动,走进大自然参与播种、栽培等体验劳动……
劳动教育不是学校或者家庭的独唱,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奏。
近年来,两江新区以区域为统领,注重上下联动,强化综合实施,从学校、家庭、社区、区域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在家庭层面,将家庭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在学校层面,除了开发特色劳育课程,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时代特征,将“中国梦·劳动美”作为班级文化主题,通过线上晒照片、线下共劳动的方式,动员全体学生坚持写劳动日记,记录劳动之美。
在社区层面,全区组织43所学校与8个街道37个社区形成联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爱心公益服务劳动,如参与照母山森林公园植树、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服务日等活动。
在区域层面,两江新区坚持全额保障,强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并支持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天府新区协作开展劳动教育,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城乡共同体建设,主动与区县基地、学校联系,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共同体,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劳动实践。
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两江新区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逐步构建起了以“智慧”为特点、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让劳动的价值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熠熠生辉。
搭建智慧平台
在劳动实践中凸显智能应用地位
智慧是两江新区的别样风景。近年来,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脉络逐渐舒展开来,抢抓智慧教育新机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两江新区所有学校的共识。
“无智慧不教育!”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与两江教育的全面融合,传统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智慧”色彩。
结合智慧校园劳动监测平台,青禾童心小学践行“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形成“童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劳动监测平台,学校各班级每天都会进行劳动打卡,教师、家长可以实时监测、评价。所有劳动数据将形成劳动电子档案,每个学生可终生保留,让劳动伴随孩子一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将劳动实践作为载体,运用STEAM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在劳动技能锻炼中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新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中,不仅有多功能活动区域,还有利用物联网的现代灌溉系统的智慧型农场,以及无菌操作车间、生态系统建设基地等。尤其是该校指导学生打造的“万物鲜”电商平台,让学生自主完成直播销售、理财、物流等实践活动,打造新型职业体验空间,助学生理清职业规划。
童心小学的劳动监测平台、中旭学校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只是两江新区打造“智慧”劳动教育的缩影。
近年来,两江新区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凸显智能应用、智慧创造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开发出机器人编程、无人驾驶、无人机、电子芯片等劳动实践资源,在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创客空间,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让劳动教育在“智慧之城”落地生根。
数说两江教育>>>
近年来,配置65间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室、10间创客实验室、215个教学机器人,组织6万名学生参加5大类30个项目的科创活动。
指导学校利用闲置场地开展农业种植10万平方米,建设农场15个和未来田园实验室23间,师生共同参加的大规模劳动活动近1000次。
开展了近1000场丰富多样的爱心公益服务劳动,近1万人次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劳动。
近5年,幼儿园从67所增加到136所、年均增加14所,中小学从21所增加到43所、年均增加4所。
推进课后服务免费公益全覆盖,惠及学生6万人。
彭廷学 王小寒 黄丹 图片由两江新区教育局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