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提升学生实际获得
来源:九江小学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0-09-30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提升学生实际获得
——九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系列主题教研活动     
          (文 九江小学 沈奕霏,       图 九江小学 余玮玮)
 
    为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九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于2020年9月14日至2020年9月28日在八里湖校区开展了“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学生实际获得”系列主题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基于主题研究的“推门听课”    
    首先,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主题“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两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职教师分别展示了“低段”与“中段”的常规课,为听课者提供了扎实精彩的原生态课堂。余玮玮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余老师声情并茂,幽默风趣,且富有引导力,粉笔字工整美观,课件制作精美,古典诗词的引用,则更具文化内涵与底蕴,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功底可见一斑。此外,余老师还在本节课中设计了查看日历等教学活动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提升获得感。沈奕霏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沈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优美动人,普通话流利标准,声音温柔甜美,富有亲和力,且在课堂中设置了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环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产生情感认同。
    第二个阶段:教师研讨,共同评课、反思、助力。
    首先,授课教师余老师与沈老师分别阐述其教学设计及对课堂教学的自评与反思;随后,听课教师们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优点,并分别从课件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指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课件设计不仅需具有知识性,还应体现趣味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机会;突破传统授课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接下来,万校长分别就余玮玮老师与沈奕霏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点评。万校长从课程标准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情的了解与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组、课件制作的规范、师生互动方面的完善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给予了精准的指导,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万校长强调,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儿童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职教师,必须学会站在儿童视角看生活,蹲下来与孩子们交流,这样才会让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学生实际获得感。新课程要求“德育课程应该向生活开放,向学生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师从“传授者”向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在交往互动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依托活动,生动地开展活动,才能实现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最后,万校长还结合两节课例对老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困惑作出了解答,并鼓励年轻教师尽快提升教学技能,夯实教学基本功。万校长的点评切中要点,娓娓道来,不仅给两位授课教师提供了莫大帮助,也为今后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范本。
    本次活动旨在积累道德与法治学科专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而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此次活动意义非凡,让在场的教师均受益匪浅。面对新教材,每位教师都要多思考,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智德文法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