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表达艺术与生死教育】教研与创新研究结果发布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1-12-31
        (原新闻稿已于12月30日发布)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时间,生死议题彷佛近在咫尺。实际上,生死议题一直都应该是价值教育的一部分。生死教育在其他国家一直有不错的成果,而香港碍于资源配套和文化因素,生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死亡在华人社群被视为忌讳,直接讨论生死教育较难被接纳。故此,一种贴合本地文化、能够温和处理生死议题的介入方式尚待发展,表达艺术的介入手法正好能够填补以上空隙。
       为了加强社会大众以及专业人员对生死教育以及表达艺术的认识,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在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华永会)的赞助下,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主办了一个以表达艺术为本的生死教育项目 - 【表达艺术与生死教育】教研与创新。华永会是创立于1913年的法定组织,是本港最具规模的私营坟场营运机构之一,以非牟利形式营运、管理及发展辖下香港仔、荃湾、柴湾及将军澳四个坟场。华永会对于推行慈善项目不遗余力,自1991年起累计捐助的慈善项目已超过3,300项,受惠人次数以百万计,累计捐款金额更超过港币10亿元。项目于今天(12月30日)举办研究结果发布会,总结和分享项目之内容及成效研究结果。
【表达艺术与生死教育】教研与创新由四个部份组成:一)针对提升大众对于死亡议题认识的公众教育讲座及工作坊;二)为前线员工和医疗专业人员而设的Train-the-Trainer (TTT) 导师培训计划;三)制作有关艺术与生死教育的公众教育短片以及;四)探索将表达艺术融入生死教育之可行性及成效的评估研究。到目前为止,计划已有超过3,500名直接参与的受益人士及接近3,000名间接受惠者,当中包括公众以及专业人士,纪录片亦录得逾40,000人次观看。
       计划期间,共有逾3,200人次参加了共五节的公众教育讲座。一连五节网上讲座主要内容围绕着五大主题:帮助孩子认识 生‧死、陪伴父母经历 老‧去、以艺术经历失去、以艺术活好当下,以及人生毕业照。参加者通过专家分享及讨论了解表达艺术及生死教育,并探讨如何将表达艺术和生死教育揉合并普及化。另一方面,生死教育体验工作坊的艺术目的是通过创作引领大众反思自己对生死的看法,提升社会对生死教育的关注,并让参加者体验使用艺术作为生死教育的媒介。
       计划同时开办了为前线员工和医疗专业人员而设的TTT导师培训,培训内容由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的表达艺术治疗师及生死教育专家团队专门为计划设计。计划期间,共200位前线员工通过此四天培训和督导学习到使用表达艺术的基本概念、技能、经验及心态,以及如何将表达艺术融入生死教育之中,并于其后以小组形式于小区服务逾3,000名受众。而一连五集的艺术与生死公众纪录片内容围绕表达艺术和生死教育的背景、现况、应用、以及趋势。至目前为止录得逾40,000人次观看。
       评估研究方面,是次计划成功收取逾一千六百多份问卷资料,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小区受众于小组前后的变化。研究收集所得的资料,有助研究团队了解将表达艺术套用到生死教育的成效。研究计划透过具科学化的随机分配形式进行。小区计划参加者按照随机方式,被分配到「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不同组别,并透过问卷追访(六星期的间距)了解他们对死亡的焦虑,以及他们对自身死亡的相关准备安排。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表达艺术为本」生死教育小组的公众人士,相对于对照组的公众人士,在死亡相关的焦虑程度有显着的减缓,他们在签订遗嘱、器官捐赠,以及为自己安排安息之所三方面的意向上亦有显着提升。研究结果显示,表达艺术为本的生死教育手法有效减低公众人士对死亡的焦虑,并提升个人对自身死亡的准备。此外,公众人士亦表示,透过艺术作为生死教育的媒体,能够勾起他们对生死议题的讨论,也是生动有趣,令人享受的探索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