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办有内涵的教育
来源:日照日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2-12-07
五莲县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于晓斌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思想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如果一个校长没有先进的理念做支点,没有对教育的前瞻性理解,就不可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办有思想的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校长首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但思想从哪里来?一是要加强学习。尤其要加强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多一些书卷气。二是要躬身实践。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文化的底蕴。有人比喻学校文化是师生成长的“根、茎、叶”。优秀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师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根”,而“茎”和“叶”是在“根”的营养下成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教育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们常说,三流的学校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学校文化管人。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学,那孩子腿上打着石膏。保安拦下了他们的三轮车,说什么也不让进。那位母亲非常生气,便和保安争吵起来。卢志文对保安说:“三轮车不得进校园,这个规定没有错,你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也是应该的。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别忘了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是怎么说的。”那小伙子立即领悟话中的意味,他让另一位同伴在门口继续值勤,自己背着那孩子往教室里走去。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教育是一项面对生命成长的事业,再严密的制度也都无法一一涵盖,学校要进一步发展,显然依靠刚性的制度驱动远远不够,制度再严密再细致,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往往最终起作用的还是文化。因为学校文化不仅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更决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发展走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去经营,作为一种日常工作常抓不懈,把教育做出“文化的味道”来。台湾的一位校长说过:“原来是一所学校,最后成了故乡。”学校怎么会变成故乡了呢?学校之所以成为学生们经常怀念的故乡,是因为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把故乡给予他们的淳朴、善良、诚信、负责、包容、感恩等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他们的骨髓、融入到血液中,而且这些元素在他们成长路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故而学校就成了学生们魂牵梦绕的故乡。这就要求校长们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读文学、历史、管理等经典书目的基础上,尤其要多读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方法论、矛盾论的思维,很难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做出全面的把握、准确的判断,有效避免工作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特色韵味。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与众不同又特别优异之处就是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原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显著标志。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问他是从哪所学校毕业的,茅以升回答后,校长感到很茫然。两年后,茅以升以全优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这位校长拉着茅以升的手说:“以后中国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只要到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不用考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山路矿学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优良办学传统所结出的质量之果。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不仅能够提升一所学校的层次,更能彰显学校的个性,从而提升学校竞争力,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需要。但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要经过挖掘、提炼、规划、设计、论证、实施、反思、逐步调整等步骤,它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自诩为体育特色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美术特色学校等,但从实际操作上看,只是注重了少数特长生、尖子生的培养,却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从结果上看,以培养几个特长生、尖子生作为特色学校的成绩,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因为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的差异性,都会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发展特色应“长”在各学校自己的土壤里,不能简单以校长的兴趣想特色,唯专家的主张定特色,搬他人的经验做特色。
(来源:日照日报)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思想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如果一个校长没有先进的理念做支点,没有对教育的前瞻性理解,就不可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办有思想的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校长首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但思想从哪里来?一是要加强学习。尤其要加强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多一些书卷气。二是要躬身实践。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文化的底蕴。有人比喻学校文化是师生成长的“根、茎、叶”。优秀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师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根”,而“茎”和“叶”是在“根”的营养下成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教育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们常说,三流的学校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学校文化管人。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学,那孩子腿上打着石膏。保安拦下了他们的三轮车,说什么也不让进。那位母亲非常生气,便和保安争吵起来。卢志文对保安说:“三轮车不得进校园,这个规定没有错,你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也是应该的。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别忘了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是怎么说的。”那小伙子立即领悟话中的意味,他让另一位同伴在门口继续值勤,自己背着那孩子往教室里走去。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教育是一项面对生命成长的事业,再严密的制度也都无法一一涵盖,学校要进一步发展,显然依靠刚性的制度驱动远远不够,制度再严密再细致,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往往最终起作用的还是文化。因为学校文化不仅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更决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发展走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去经营,作为一种日常工作常抓不懈,把教育做出“文化的味道”来。台湾的一位校长说过:“原来是一所学校,最后成了故乡。”学校怎么会变成故乡了呢?学校之所以成为学生们经常怀念的故乡,是因为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把故乡给予他们的淳朴、善良、诚信、负责、包容、感恩等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他们的骨髓、融入到血液中,而且这些元素在他们成长路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故而学校就成了学生们魂牵梦绕的故乡。这就要求校长们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读文学、历史、管理等经典书目的基础上,尤其要多读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方法论、矛盾论的思维,很难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做出全面的把握、准确的判断,有效避免工作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有内涵的教育要有特色韵味。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与众不同又特别优异之处就是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原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显著标志。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问他是从哪所学校毕业的,茅以升回答后,校长感到很茫然。两年后,茅以升以全优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这位校长拉着茅以升的手说:“以后中国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只要到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不用考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山路矿学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优良办学传统所结出的质量之果。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不仅能够提升一所学校的层次,更能彰显学校的个性,从而提升学校竞争力,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需要。但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要经过挖掘、提炼、规划、设计、论证、实施、反思、逐步调整等步骤,它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自诩为体育特色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美术特色学校等,但从实际操作上看,只是注重了少数特长生、尖子生的培养,却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从结果上看,以培养几个特长生、尖子生作为特色学校的成绩,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因为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的差异性,都会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发展特色应“长”在各学校自己的土壤里,不能简单以校长的兴趣想特色,唯专家的主张定特色,搬他人的经验做特色。
(来源:日照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