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武汉教育全面推进“双减”三年落地见效
来源:湖北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晓 时间:2024-05-27
武汉教育全面推进“双减”三年落地见效 
“减”有方向,“增”有质量

 
 
5月24日,课后服务时间,武汉市实验博雅小学的孩子们开心玩足球。 学校供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正式启动。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年来,武汉校外学科类培训负担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教育也开启了从课堂到课程、从作业到评价、从教师专业发展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一系列改革。对照“双减”三年目标,武汉聚焦减负增效,“减”有方向,“增”有质量,立足塑造教育新生态。

  ■ 直面问题挑战突破重难点

  今年5月8日至11日,武汉市9.4万余名初三学生进行中考招生志愿填报。这是首批分配生优化政策下的考生。“公民同招”抓生源“入口”,“指标到校”抓升学“出口”,武汉将两套招生政策相衔接,打出了一套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组合拳”,进一步缓解了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

  面对挑战,武汉从不缺乏勇气和行动。2023年,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39所,增加学位5.15万个;2024年,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30所,新增学位4.16万个,持续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增加学位供给。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武汉大力实施教联体建设,截至目前,我市教联体学校覆盖率达90%,纳入省、市两级试点教联体62个,建成省、市级示范性教联体28个。坚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小班化教学共同体、新建学校共同体、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四项行动,41所优质大、中、小学和教科研机构委托管理52所农村学校,121所城乡学校抱团发展,95所新建学校“建成即优质”,实施学区制管理比例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80%。242所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列入2024年政府民生实事推进,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校外培训的规范与变革,成为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针对这个问题,市教育局处室包区、区教育局局干部包校、社会监督员跑点,武汉建立了三支队伍落实日常监管职责;先后7次向全市170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家长发放理性对待校外培训的《告家长书》;寒暑假期间,“平安消费”“培训材料管理年”“打击隐形变异培训”以及规范培训时间、宣传广告等方面专项整治多管齐下。如今,全市预收费资金基本管住、机构运营进一步规范、违规行为得到查处,由点及面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学生、家长负担。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休止符。武汉已启动教育减负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开展重点问题攻坚,真正将“双减”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 提质增效保障“双减”行稳致远

  “我做了三个预案,失败了多次,但最后终于完成了,非常有成就感。”这学期,武汉市梅苑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师莫知欢结合课本设计实验项目,精心设计一系列有趣的特色物理作业,引导学生参考教材提示、查阅资料,选用身边的常见物品完成实验项目,并将实验过程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的物理作业,让学生从中学会了知识,也有了“越挫越勇”的韧性。

  让学生“情愿不睡觉也要做”的物理作业,正是武汉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负提质的具体体现。课堂效率高了,作业量少了,学习动力上来了,孩子们的笑声越来越多,教育的重心正在快速回归校园。

  如果说“双减”是一套提质减负的“组合拳”,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双减”行稳致远的保障。三年来,武汉市修订完善《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构建减负增效课堂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了一批汉版“好课堂”;研制《武汉市中小学作业管理制度》,优化作业设计。推动落实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探索汉版“好作业”标准;指导各区、校落实“5+2”要求,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构建“1+X”课后服务模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努力打造汉版“好服务”。

  2023年秋季,《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在各城区试点,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为切入点,以学校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性培养结果为衡量依据,以“率”为评价尺度,探索建立可见可用可测的五育并举“素质尺”,引导学校优化教育价值排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今年,试点学校已扩大至100所。

  目前,“双减”成为武汉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督政的“一号工程”,“技术赋能,助力作业管理高质量”案例被选入《全国“双减”改革创新实践案例集(2021—2022)》,并向全国推广。

  ■ 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

  “4年前,在距离地球38.4万千米的月球表面上,我国首次实现了五星红旗的‘独立展示’。这是继‘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现在月球表面,我们面前的就是当时那面五星红旗的实物……”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上,汉阳区晴川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张宇阳带孩子们走进“航天科普系列展览”,在“嫦娥五号”返回舱等展品前上思政课。这次特别的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到许多看似“高大上、万里远”的航天技术,早已经应用在生活之中,萌生出了航天梦、科技梦。

  “双减”政策下,教育部门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了科技场馆、企业园区、城市湿地、高校实验室等,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开阔眼界、全面发展。

  3年来,武汉建立系列机制,会同科协、环境部门建成346个科普教育场馆和52个环境教育基地,搭建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一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和科技高中,形成科学教育校校有特色、各区有亮点、市级有品牌的格局;开展课堂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假期社会实践等教学过程中,每年参加“我的科学梦”中小学生科普征文活动的孩子超4万人;院士科普工作室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每年10余名院士及80余名各行业专家走进中小学,开展120多场对话交流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空模、车模、建模、海模、无线电制作、无线电测向、头脑奥林匹克、电脑机器人、科技小制作和环境实践活动精彩不停,仅2023年就有110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及国际科技环境竞赛展示活动中斩获大奖;18间中小学水质监测实验室建设完毕,各学校积极开展长江大保护水质监测行动,推选出长江大保护市级优秀研学作品87项、评选出29名长江小卫士。

  (文/柯骄)

  来源: 长江日报


     策划:邹永宁 胡孙华 谌达军  封面设计:刘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