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访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6-13
       记者: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争论的话题。请问,您是怎样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别的?衣俊卿:人们曾从不同角度揭示素质的丰富内涵,给素质教育下了不少定义。我想,需要明确的是,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差别不在于是否进行知识教育。实际上,在这一点上,两者是共同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问题在于,应试教育把所传授的知识当成现成的、给定的东西,当作学生一旦熟记,就可以在未来人生中应付各种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素质教育从一个前提出发,即,随着科学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因此,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现有知识的启蒙,一方面,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一种自觉的创造力,而这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记者:目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素质教育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在很多地方,素质教育还停留为一种口号。您认为,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衣俊卿:我认为,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教育体制问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难实现,问题出在高等教育的规模上。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普遍偏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按计划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螺丝钉式”的“对口人才”。如果培养得太多了,分配就成了问题。这种观念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在国际上,高等教育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少数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精英,而是为现代人铺垫基本的素质。因此,从原则上讲,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具体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四年制的教育,也可以是三年制的技能性的教育,等等。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毛入学率为15%以下,是精英教育,15%-50%则属于大众化教育,50%以上是普及性教育。目前中国仅为1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美国达到80%左右。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达到大众化或普及性教育的水平,那么考大学的压力就小了,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也就会根本改变。我认为,1999年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革命性的。它提出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观。记者:另一个因素呢?衣俊卿:另一个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的问题。我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着重谈了这个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中,最主要的是自然的东西,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人基本上是在自然或经验的状况下生存的,是以过去为定向,以模仿过去、他人的经验来生存。这种传统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中。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学就很刻板,搞“满堂灌”,缺少趣味,缺少启发,只强调背书,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我们的高等教育:按计划经济原则设定的学年制、同样长度的学制、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同样规格的知识结构、呆板不变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的授课内容、会看不会说的外语教学,等等,此类应试教育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高等学校之中。正是由于教育体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双重束缚,制约了素质教育,造成了目前的应试教育。这种状况预示着在中国发展素质教育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它将是破除过去几十年传统教育体制和过去几千年传统教育和文化观念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记者:面对这种状况,您认为应当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衣俊卿:我以为,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必须根据新时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重新确立我们的教学质量标准,它应当是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培养规格的多元化的体系。山东桓台县实验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进步就是100分”,就是一种新的教育质量观。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愉快的,学校的课堂知识教育也应当从内容到方法都体现出愉快的特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自愿的参与。当然,素质教育还要求有配套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制、内容、培养规格、发展途径等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空间。记者:作为大学校长,您认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衣俊卿:关键是全面树立素质教育观,把人才培养规模和教育质量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根基。首先,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方面,要确立大众教育观。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人才就业市场的规模相冲突为理由,而反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是没有道理的。其次,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观,不再满足于培养把给定的知识灌输给特定的专门人才和“对口式的人才”,而是强调知识传授过程中学习主体内在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制约,因此,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我认为,学年制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而学分制才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可以断言,不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素质教育只能是零散的、表层的。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以自主的读书能力、动手能力、技术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原则,贯彻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个性化原则,等等。记者: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智育,也包括德育。但我们的一些德育课往往不太受学生欢迎,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衣俊卿:德育非常重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我认为,从内容上看,德育应该是国民性的教育、培养人格的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做人的教育。德育教育的真正难点是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如果这种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贴近些,可能效果会好些。从教育形式上看,老师往往“满堂灌”,学生则背一背,应付考试就完事。德育不是靠背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样不仅没有好的效果,往往还会流于形式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