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青神县的基地教育 青山绿水间的“第二课堂”
来源:教育导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09

        黄昏时分,离眉山市青神县8公里处的300亩的山林湖水间,响起一阵阵孩子们的欢声笑语,10分钟之后才看见学生下山的队列。学生们正排着队将今天写生的作品交给老师;厨房里,10名小学生正在炒土豆丝,每个人炒完菜后都举着空锅去老师那里领一勺洗洁精,排队拧开水管冲洗干净……

         这是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教育基地一个普通的下午,除了周末之外,这里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不同学校的学生到访。如今,“去教育基地”已经成了当地很多学生每学期最期待的事。

  

         让城里的孩子能干一点

  

        冯欣怡是学道街小学六年级(6)班的学生,前一天早上,她和同学们徒步走了2个小时来到教育基地,参加了升旗、划船等活动,今天还和大家一起去钓鱼、戏沙、写生;接下来几天,她将和一群同学在大通铺里度过,整理被褥,去厨房做饭、打扫、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等。

        作为第7次来的“老顾客”,冯欣怡仍然觉得很兴奋。“我喜欢来这里,在这里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变得能干一点!”冯欣怡认真地总结。

        “从1994年开始,学校就在这里建造教育基地了。那时候教育基地是一件新鲜事,很多家长都不理解。当年基地接待的第一批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爸爸妈妈了。”随行的教育局工作人员辜艳带着怀念的表情说。

   

           一个毕业后也不能忘记的地方

   

        “去年我去成都,见到了2004年毕业的学生杨潇,他一见面就问,现在基地怎么样了?”基地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李柏松说。每次毕业班在基地的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会在那里栽种一棵纪念树,所有人都会哭。

       “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好、守纪律,但是到了这里却表现不善交流;有的学生成绩差而且顽皮,到了这里却表现得既有爱心又能干。很多东西,尤其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用一间教室是不能全部教给他们的。”李柏松说。

        目前,基地中已建起了养殖园、种植大棚、水土流失观察站、小气象站、环保知识教育长廊等水土保持教育设施,基地里还有攀岩场、军事城堡、野炊场、植物园、劳作室、射箭场、梯地等实践活动设施。

         17年来,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学生共计35000余人次,综合实践活动质量全国闻名。

 

         在社会的支持下不断发展

   

        与学道街小学的教育基地一样,1999年,西龙镇中心小学将一座废弃的村小改建成了全省首家学生军事教育基地,命名为少年军校。而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集“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廉洁教育、留守儿童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践基地,供全县中小学学生轮训,每年能接待1000多人。

        据介绍,目前学校在眉山市青神县政府的统筹下,在新修的红色纪念馆中划区域修建占地35亩的新教育基地。届时会有更多的机构介入其中,使教育基地的功能更加完善。

 

         ◆编后

        记得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青神县十余年的基地教育,已经影响了整整两代人。丰富多彩的基地生活,学生在其中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磨炼了意志,也提高了综合素质。这种培养学生的形式,脱离了教室,在活动中自然的形成,即使学生毕业之后,其所感受到的教育,也随时被深刻铭记。

        教育的过程是传承,同时也是传播,这个过程一旦离开自然的形式,就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清晰的内容。通过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教育的空间更加自然化,教育者想传播给学生的东西,能够毫无阻力地到达。而这种能够被学生记得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