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对话王生:
15年前一场车祸我死里逃生 从此懂得生命意义不在于有多少钱
郭小川
记者:150万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怎么想起来把这笔属于个人的钱捐出去的?
王生:今年是我在启东中学当副校长、校长的第28个年头,之前我一直计划着等自己退下来的时候,把这么多年来获得的奖金、津贴和稿费全部捐出来设立一个奖,奖励启东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我今年53岁了,我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这所学校,我所创造的价值、获得的荣誉,当然也属于全校师生。这150万,只是开始,我想在退休之前,可以将这个基金增加到200万,甚至更多。
记者:这些钱的来源都有哪些?
王生:今年8月8日,启东市委、市政府把首届“卓越功勋奖”授给我,奖金100万;除此之外的50万元,是10多年来我工资之外获得的积累,有启东市首届科技兴市工程奖5万元,国家、省、市课题科研经费结余10多万元,国务院特殊津贴2万元,南通市“十佳园丁奖”1万元,还有专著、论文稿费30多万元。十多年来这些钱我分文未动,全都放在学校的账户上。
记者:想过用这笔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或留给下一代吗?
王生:我是一个从死亡线上过来的人,当15年前,我带学生参赛途中发生重大车祸,在常州抢救了50多个小时,最终战胜了死神,回到了教学岗位。我醒来后第一句话是“车上学生怎样了?”这是心腹之言。经历这场劫难,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而是要懂得感恩和奉献。党和人民培养了我,给我的待遇已经足够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了,我爱人是启东人民医院的工会主席,也是启东中学毕业生,因此,我的这个决定,她也很支持。
至于儿子,他现在已经成家立业,有了美满的家庭、很好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不是把钱留给孩子,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对父亲捐出这么多钱,孩子也很理解支持。所以我想,把在校长岗位上获得的各种物质奖励,再奉献给学校,褒奖老师、激励学生,也许是这笔钱最好的去处了。
记者:你希望这笔钱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王生:这个奖教奖学基金,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褒奖老师、激励后学,将委托相关机构营运这笔奖励基金,确保每年有15万元用于奖教奖学,其中10万奖给老师,5万奖给学生。但我想这还不是这笔钱最大的作用,它的意义应该在于价值引领和道德感召。目前,江苏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我们学校捐了80万元设立林洋“好人缘”奖教基金,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也准备做这样的事情。 本报记者 郭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