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周祝瑛。
点击二维码听周祝瑛谈台湾教育改革实践。
台湾著名教育学家周祝瑛讲述台湾教育改革20年实践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目前高考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计划在6月底前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仍然显得十分神秘。
20年前,我国台湾就启动了教育改革,包括招生制度改革、高考和中考改革等。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学家周祝瑛长期关注台湾教改。目前台湾教改取得了什么经验?面临着哪些反思?能带来什么借鉴?近日,周祝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文、图/本报记者何涛
七成台湾人可以上大学
广州日报:您能否谈谈我国台湾教改20年的历程?
周祝瑛:随着台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矛盾显现到教育上。许多民众觉得教育始终没有跟上现代化、教育质量不高、没有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当时民众提出四大诉求:先教育松绑、广设高中大学、教育现代化、教育基本法,让管理者知道做教育要畅通升学管道。让教改政策在当年制订政策中受到很大瞩目。
当时台湾“行政院”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台湾教育改革报告书,规划了教改方向,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讨论。
通过两年规划,从1996年开始,大学中学小学产生了一连串的改变。首先让大学自主,由大学老师选举校长。其次,中考和高考开始改变,从一试定终身,到多元入学,学生还可以申请的方式。第三,由“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改成课程大纲。开放民间版本的教科书,实行新课程,把中小学课程连在一起,英文教育进入小学。
另外,师资从过去单一由师范大学培养到各个大学都可以培养。实际上就是教育放权,让市场机制参与,让教育现代化。通过增加大学的数量让大学门槛降低,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现在台湾70%的人都可以入读大学。高中、职高阶段百分之百都可以入学。从宏观到微观,全部都变了。
每个县设一所大学
广州日报:教改后,台湾大面积增加了高中和大学的数量,这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周祝瑛:广设高中大学是教改的目标之一。当年提出,20多个县每个县都要设一所大学,让更多人能读大学。当时的想法是,学习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学位数量不够。如果想让学生减负,多开办一些大学,考试压力就不会那么大。让高职、中专慢慢升格为高校,也让民间资本办一些高校。
新增加的高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政府部门设立的一些新式大学,如:中正大学、中山大学等。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办的大学。绝大部分新增的学校是民间办学。私人也可以办大学,很多中专也是私立的。
入学人数增加了两三倍,经费不可能由政府部门全包,主要是靠民间来筹集。办学用地非常便宜,但学校完全是非盈利。一些企业参与办学,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人才,像王永庆的企业也办了学校。
广州日报: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学校,师资如何跟得上?
周祝瑛: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大学也正在扩招,各个学校都可以培养老师,各大学都培养了很多硕士和博士,正好可以迎合这种需求。2000年前,台湾师资很薄弱,后来由于台湾人口出生率下降,情况得到改善。估计2016年是台湾人口的大限,整个人口会开始下降,由于生源会越来越少,一些高中和大学的招生变得困难。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将面临着饭碗能否保住的问题。
广州日报:教改是否借鉴美国或日本的经验?
周祝瑛:台湾教改受到美国英国日本影响很大。日本1980年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1994年台湾成立了类似委员会。比较麻烦的是,改革后日本这个委员会还继续存在,但是台湾的却解散了,交给“教育部”来执行。这就形成一个问题,规划部分和执行部分分离,形成了有权没责的状态。
废除高考不等于没考试
广州日报:台湾的高考如何改革?
周祝瑛:启动教改后,2001年台湾废除了高考联考制度,变成多元入学,试图消除一次考试定取录的弊端。高校有招生自主权,可根据各自特色确定招生条件,考生入学分为“考试分发入学制”和“甄选入学制”。考试分发入学制是将现在联考改成为两次,每年的1月一次,所有高三学生考同样的科目,考完后就可开始申请大学,不用再考其他试了,如果觉得没有申请到合适的学校,或觉得分数不够的话,7月份可再考一次,根据各个大学学科的不同制订考试的项目,可能考三五门。甄选入学制分两个阶段,第一是报考学科能力测验,第二阶段是各院校的甄选、口试与笔试等。这两种入学制度不是完全取消考试,而是让考试更加多元。
广州日报:没有试点,在改革初期有无出现混乱的情况?
周祝瑛:教育改革涉及到制度与理念问题。在华人世界里,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学位得到满足后,他们就想着要读更好的学校,而且要读更便宜的学校。
高考虽然取消了,变成多元入学,但入学仍有成绩要求。很多人还是将目标对准名牌大学和名牌高中,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有国外各种大学的申请入学机会,不以分数为主,但是真正在实施中,人们还是想着上本地几所名校。因为这些学校就业好。所以说,制度的改变很快,可是社会土壤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改变却是旷日费时,甚至有时候还会遇到很大阻拦。
教科书简单课外补习变多
广州日报:教改有没有让素质教育得到体现?
周祝瑛:过去小学生的语文课一个星期有9到12个课时,2001年为了增加外语和乡土语,就减少为7~8个课时,内容更复杂,这对小学生有一些影响。
整体上讲,教改后学生活泼很多,教师教法多很多,因为师资来源多元化,家长也参与其中,各有利弊。教科书比以前变得更简单,图片更多,文字变少,但考试还考很多。所以很多学生要上补习班。教改松绑后、考试减少后,还有很多人去补习,台湾家长的收入70%是花在孩子教育身上。课程朝着比较简单方面进行。很多孩子靠外面的补习。
广州日报:关于台湾教改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你怎么评价台湾教改?
周祝瑛:教改营造了教育自由,让教育更多元,更重视学生权益,让教育更现代化,国际上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可以很快在台湾实践。
另一方面,当然也有缺点,一些政策过于躁进,例如: 课程改革,尤其是今年9月开始实行12年基本教育,学生可以免试入学,让民众有更多入学机会。从9年变成12年,没有先去示范,时间压缩得很短,课程、师资、理念能否跟得上。这个过程当中,听到社会有很多反对声音。但是台湾现在问题是,没时间去试,先做了再说。
现在台湾20到22岁的年轻人70%都可以上大学,不上大学倒是蛮困难的事。到底大学要不要再普及也引发思考。很多技术型的大学想改成中专、高职,因为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就业也可能更好。现在大家都去念大学,满街都是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