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教育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民盟中央建议先在农村尝试15年免费教育,以“十三五”期间普及三年高中免费教育为契机,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统一纳入免费教育范围。
普及13年免费教育是“十三五”规划的既定方针,这表明我国从普及初中教育转到了普及高中教育的轨道。普及高中免费教育是五年的规划,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性工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大家都在盼高中免费、都在盼学前教育免费,但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政策利好既需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免费教育更急需、更迫切。
这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出现短板。差距的背后,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一些地方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师留不住,硬件设施跟不上,留守儿童就学无保障。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但在贫困地区和农村,一些孩子因为缺少帮助关爱和教育引导而早早荒废学业。农村孩子更有迫切求学、改变命运的愿望,一旦经济条件许可、环境条件许可,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后劲十足。农村先行高中免费教育,可以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可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率。仅以陕西省为例,实行13年免费教育,仅高中阶段全省将惠及85.1万名学生。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孩化”实施后,人口数量是控制住了,但人口质量的提高却差强人意,真正的危机在人口素质的反向增长: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越不想多生孩子,越是贫穷边远地区,越是想多生孩子;越是高知、高科技、受教育充分的人群,越不想多生,越是教育资源匮乏、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相对低的,越想多生。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生育率前5名的广西、贵州、新疆、安徽等,均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人口论认为,由人口形成的国家力量,必须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智,则国家智。扶贫先扶智,农村的教育上来了,农村的人口素质提高了,我们离基本现代化也就不远了。13年免费教育在农村先行,不但可以补齐教育短腿,还能加速培养一大批有用之才。
13年免费教育,意味着政府每年要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来造福于民。钱从何来?从今年秋季起,陕西全省率先实施13年免费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学前1年),他们预测的结果,总投资也不超国家要求的4%财力。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能有这个担当,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还好意思再提“钱”的问题?换个角度看,投资免费教育,不仅是个花钱的买卖,更是个“放水养鱼”的明智之举。对教育的投入,是对社会公平的投入,免费教育创造的最大财富,是机会公平的最大化。穷孩子不因家贫而辍学,农村地区不因缺钱受不到优质教育,便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对教育的投入,也是对民生、民心的投入,教育有保障,民生有保障,社会才更加和谐稳定。对教育的投入,也是对生产力的投入,教育是改变落后面貌、创造发展未来的重要保障。普及高中教育是普及高等教育的前提,教育强则民族强,教育上去了,可以大大提升地区竞争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了13年免费教育,15年免费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搞好了农村免费高中普及,城里的免费教育也就事半功倍了。
(作者地址:崇川区新城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