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第十三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在京开幕 聚焦新闻教育问题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11-10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 8日下午,2017第十三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本届主题聚焦新闻教育问题,与会嘉宾围绕“新闻:学什么?教什么?”展开了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谈到,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当代新闻教育既要积极创新、培养“融媒体”意识,“尝试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方式”,更要秉持新闻人的理想信念,时刻不忘“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在记者笔下,应有天下风云,有人间冷暖,有天地浩气,有家国情怀。”唯其如此,才能永葆青春与激情,做国家和社会的“瞭望者”。
以一个故事开场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致辞中呼吁社会对记者行业多些宽容、少些苛责,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和舆论环境。
作为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的主要发起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围绕今年“新闻教育”的主题,谈到“专业的本科基础教学中除了必须要有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通识教育之外,文字传播能力、口语传播能力、视频传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功。”
之后,现场嘉宾围绕“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新闻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三个子议题依次展开阐述与互动交流。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
围绕新闻教育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副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直言高校的教育目标不能与媒体职业培训划等号,更要教导新闻学子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此外,通过学术研究和深入思考,新闻学界能为传媒行业提供方向引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高校新闻专业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为旨归,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
“我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学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笑言自己从毕业留校到现在退休,每逢给学生上课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着媒体行业的巨变,“记者节的设立就是在提醒我们,在变化的时代怎样当一个真正的记者。”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张志君在为论坛录制的视频中提出,新闻教育应该“以不变求生存,以变谋发展”。他强调,新闻教育不能动摇“不说假话”的价值引导;不能改变在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教学科研等方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新闻人?
“今天有不少初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焦虑转行、着急落户。”作为资深新闻人,《中国青年报》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陈小川直言他喜欢“不着急的记者”。他认为,真正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人生追求的记者,一定会扎根其中,感受到这一职业的独特魅力。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监事长滕俊杰从三十年从业经历出发,系统阐述了“角度、速度、深度”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性。在面对普通民众、明星大咖时,记者要保持平等、不卑不亢的角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比其他媒体早一秒也是伟大的胜利”;此外,深度调查、深入真相也是记者的基本素养。
“在人们不看报纸电视的情况下,新闻职业者通过什么来实现新闻理想?”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和事实指出,信息传播出现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的趋势与特征,媒体应当秉持“用户至上”理念,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媒体融合。”
喻国明教授表示,高校新闻教育应该将媒体行业中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同时注入开拓创新的活力。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以“道”字破题。何为道?知行合一。在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行”高更猛进时,“知”也随之动摇。面对这一现象,白岩松重申了作为记者的四个基本能力:概括能力、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他认为在动态发展的传媒行业中,记者的基本能力仍是不变的着力点。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补充道,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记者,还是“追问真相、内容为王”的报道,传媒业要“回到常识,回到自然,回到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在为论坛录制的视频中指出,新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要“脚踏大地、远见卓识”。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培养新的时代观和世界观,以强大的发现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当天的闭幕式上,俞虹教授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嘉宾们丰富多元的观点,并再次回到新闻教育的原点,提出知行合一、道术结合的期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