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技素养 传承航天精神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航天特色建设十年行
前 言
2016年5月,我校50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及国际宇航科学院戚发轫院士,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校庆之际第四次重返母校,同庆母校七十华诞。
耄耋之年的戚老为全校师生及老校友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航天领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选择职业的原因和动力,介绍了我国航天和深空探测工程的进展和愿景。戚老还饶有兴趣地参加了与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的座谈会,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人生经验,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勉励师生。在场师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院士们的政治品格、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增添了正能量、激发了新动力。会上,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于炳春校长向戚老颁发了聘书,诚聘戚发轫院士担任我校“名誉校长”。
会后,戚发轫院士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微课录播室、生态园、教学楼等处的校园文化,他感慨地说:学校现在拥有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文化,必将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现代化航天科技高中,并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为国家航天科技事等业的发展奉献更多的力量。
2016年12月,我校又分别聘请到资深航天科普作家、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美术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研究员田如森教授,北京市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首任馆长、北京市科普大使、国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教案专家组副组长、中国首颗中学生参与研制的卫星"梦想一号"总策划兼指挥、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的金声老师,莅临学校参观指导,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奠基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更燃点了学生们投身航天等科技事业的极大热情。田教授还向学校馈赠了珍贵的航天种子,让航天育种项目走进了“金高生态园”,为我们的航天特色发展助力引航。
一、古城老校、新区名苑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始建于1946年,是由金州区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独立高中;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高中;2004年10月7日迁入现址;2004年年末,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教职工244人,学生2547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一流。
建校70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历任校领导班子与全体师生倾心尽力、不懈探索,使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上都不断发展与提升。
走向世界的女子足球,享誉全国的桥牌、田径、健美操等专业队建设,与骄人的学业水平测试通过率、独占鳌头的高考成绩,共同吹响了大金高进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强校行列的号角。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成为北大、清华、北航等名校的素质教育基地校和优质生源校。
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国家培养了四万余名毕业生。从我校走出的众多学子中,就有在中国的航天事业写下历史篇章、做出卓越功勋的“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他的引领下,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多名学子立志航天事业,考入北航等航空航天大学或专业继续深造,其中就包括我校2009年考入北航的李毅同学(2012年国务院表彰了新中国三代航天人,第一代航天人是戚发轫院士,第二代航天人是杨利伟,李毅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成为了第三代航天人的代表);学校也在航天特色的发展方向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二、科技素养、航天精神
学校提出科技素养的内涵包含以下两方面:
1、科技是人类发展的引导者。
2、每个金高学子都要具备这种责任意识,高标准规划人生。
当今世界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每个公民都应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意识,具备基本的科技素养,本着先做人后做事的态度,严谨、认真地学习工作,来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
2006年学校建校60周年庆典上,校友戚发轫院士的一番深情演说,感染了莘莘学子,自此更多的有志有为学子报考了航天院校和专业,坚定地走上了航天探索之路,学校也便开启了“航天特色建设”的新篇章。2016年4月,在母校诞辰70周年之际,戚老又一次回到母校,年逾古稀却依然硬朗矍铄,近三个小时的动情演说在母校师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那些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经历中,同样蕴含了我们根本无法企及的崇高。
在老一辈航天领袖们的指引下,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将助推更多的学子在“提高科技素养,传承航天精神”的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
(一)校长挂帅,创建网络,文化浸润
创建“航天”特色学校是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校专门成立了特色建设工作组,制定特色建设动态方案,历经十年开拓求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特色建设工作体系。于炳春校长自2007年主持工作以来,亲自挂帅,宏观布局;学校各部门、各处室分工明确,行使职责到位,相互紧密配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大连科技馆、大连国防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大连航天育种基地、大连理工大学等,了解科技发展及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现状。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邀请上海、北京、大连等多地研究员、教师来给学生讲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航天科学家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同时,学校在2013年建成的金高生态园中也试行开展了小范围的育种实验等,引导学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激情。当热爱发自内心的时候,实践探索便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师生共建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处处都浸润着一种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处处都流淌着一种人生的目标与求索。航天科普活动的参与普及率达100%。
(二)课程优化,科研先导,精神渗透
学校继续发扬传统优势,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全课程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始终保持有序推进,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接触并接受航天科技相关知识,学校物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老师们,在关注航天时事、大量查阅资料、外出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教材《探索太空 心系祖国》,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航天知识,尤其是对兴趣爱好浓烈的学生高频率开设课程,了解运载火箭、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宇宙飞船、航天站和行星探测器等航天知识。2014年《探索太空 心系祖国》在大连市优秀校本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科技社团、航天社团中汇聚了众多有才识、有追求的学生,他们以每周三校内活动、周末校外活动的方式,深入地接触了更高精尖的专业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航模、风筝和航模比赛、火箭模拟升空实验等活动博得了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士们的充分肯定。
学校每年一度开展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乏航天知识和实践领域的探索成果,2010年“关于太空环境下种子胚芽的培育”获得大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一等奖。
由于炳春校长亲自主持研究的实践型省级课题《校本科研骨干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研究》,更是专门提出了学校航天特色建设科研骨干的培养问题,目前此课题作为辽宁省专家型校长培养的重点项目,正处于研究中期阶段。
在多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将航天知识,尤其是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融汇其中,注重学生的能力与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生成,连年突破的学业水平优秀率和高考上线率就是最好的检验。
(三)家校联动,立足高远,区域引领
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必读校史,参观校史馆,了解国家和学校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让学生自发的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新生家长会上,学校和班主任层面都会介绍我校开展科普活动情况,使家长人人了解,并且主动引领,或者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求知、探索的机会。
学校在创建航天特色的十年间,前前后后若干学子考入北航、南航、沈航以及哈工大、西北工大的航天相关专业,多方面取得的优异成果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其特色发展辐射和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班子成员的远见卓识和强大的创造力、执行力得到了上级行政部门的首肯,先后从我校选调7名中层以上领导担任兄弟学校的校长一职。
三、未来航天、圆梦前行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更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好的教育是要用明天的眼光来做今天的事情,所以,在航天特色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也是有计划有梦想的。
1、在共建单位和共建专家的指导下,创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继续逐步完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和教育特效,发挥科技和航天方面骨干力量的辐射和影响的作用。
2、按照中科协“科技场馆进校园”的方针和要求,拓展现有各类校园科技场馆的种类、面积、设施、数量等条件,并联结更广泛的社会力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拓宽视野外派考察观摩,拓展实践体验的校外活动基地。
3、修订、优化、延伸航天科技教育校本系列教材,开设门类丰富、实践型强的综合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真正实现特色课程的优化。
4、结合学校航天科技教育实际情况,组织参与各级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引领水平,提升学生的探索热情。
5、全方位培养学生具备探梦太空的愿景、探索科学的志向、创新思维的方法、动手动脑的技能及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育热爱祖国、热爱航天、热爱科技的后备人才和储备力量并赋予其未来健康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夯实良好基础,为北航等名校输送更多的优秀学子,为祖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6、以深化和固化航天科普活动及特色项目为纽带,牵引、融汇、推进、扩展其它类的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市区、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各级科普活动及竞赛项目,有名次、上等级、跃台阶、出成果、见实效。
7、积极拓展“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和科普实践基地的功能,不断辐射到区域范围的校园和社区,传媒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分享航天文化,共圆航天梦想。
创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