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2020年兩會教育話題前瞻
来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0-05-20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民族興。當前,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大潮正在我國澎湃展開。2020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巨大沖擊,也催生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諸多變革。2020年兩會即將到來,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綜合中央級、地方級媒體報道及網絡輿論反饋,對兩會教育話題前瞻作出如下盤點。
    一、教育“十四五”規劃
    2021年,我國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教育部已陸續開啟教育“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2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開征集教育“十四五”規劃研究課題的公告》,4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教育“十四五”規劃研究課題立項情況的公告》,名單顯示共有17項課題被立項。此外,教育部在門戶網站、“微言教育”政務新媒體等平台開展“我為教育‘十四五’規劃提建議”建言建議征集活動。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官方微博@國育大講堂聯合@微博教育發起教育“十四五”規劃系列公開課。相信在今年兩會上,會有一系列關於教育“十四五”規劃的議題誕生。
    二、高考錄取方案改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將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8日。這是17年來,我國首次調整高考時間。也是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時間首次推遲一個月。
    2020年對於高等教育招錄工作來說注定是求新求變的一年。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決定自2020年起,在36所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強基計劃”將改變此前自主招生以學生申請材料為依據和“降分錄取”的做法,而是將考生高考成績作為重要依據,將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折合成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日前,36所試點高校的招生簡章已陸續向社會發布,並正式啟動2020年“強基計劃”報名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對今年藝考也產生了很大影響。2020年藝考報名人數達到117萬。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結合辦學定位和不同藝術類專業人才選拔的特點,分類制定了考試工作方案。據了解,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組織線上考試錄取或初選。
    普通高考方面,自2020年開始,北京市也開始正式實行新高考政策,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即“3+3”)。英語還將採用計算機化考試,英語聽力一年兩考。文理不分科的全新高考模式開始推行。
    如今的高考早已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考依然是國家選拔人才、打通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但在我國高考和大學招生中,依然存在“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泛濫加分”“高考移民”等現象,因此,進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將會繼續受到代表委員和媒體的集中關注。
    三、推動在線教育健康發展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在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發展在線教育,有利於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有利於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2020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重大影響,在線教育卻迎來意外契機。1月29日,為了應對延期開學,教育部發布通知稱,開學后學校要利用好網絡平台,停課不停學。2月4日,教育部再次發布通知表示,各個地區不能在原計劃正式開學前開始網上教學。教育部5月14日介紹,截至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截至5月11日,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瀏覽次數達20.73億,訪問人次達17.11億。在線教育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嘗試面臨了諸多痛點,教師被要求錄課,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在線教育機構“跑馬圈地”等讓師生叫苦不迭,違背了“停課不停學”的初衷。並且本次疫情也給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帶來沉重打擊,直接導致現金流儲備不足的中小型線下教育機構在這次不可抗力事件中逐漸消失。自疫情在我國暴發,關於在線教育的討論始終保持高熱,媒體紛紛發文呼吁在線教育“熱”的“冷”思考,眾多教育專家深入思考“后疫情期在線教育該何去何從?”有輿論表示,在線教育發展短期靠疫情,長期發展要靠政策,本次疫情倒逼在線教育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因此,預計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前景,相關配套政策的出台等將是今年兩會教育領域的重要看點。
    四、 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授課幾乎成為學生上課的唯一窗口。疫情的影響是普遍的,但教育資源的不均卻在疫情下暴露的格外刺眼。3月,北京新高考舉行首次適應性測試 “雲”開考。同月,河南鄧州一初三女孩卻因為沒有手機上網課,選擇喝藥輕生。受制於經濟等因素影響,教育資源的不均問題長期在我國存在,亟待解決。
    對此,教育部、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關於做好2020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2020年全國計劃招聘特崗教師10.5萬名。今年特崗教師招聘不將教師資格作為限制性條件,具體要求按照“先上崗、再考証”的有關規定執行。對此,網民評論中有質疑聲音認為特崗教師門檻較低,不知能否保証教學質量。
    有專家指出,農村教育作為公共教育的薄弱環節,需要通過資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設推進城鄉公共基本教育服務均等化。首先,統籌規劃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保障學生就近享有優質的教育。其次,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師管理體制,使城鄉教師具有相同的教師編制,並對偏遠地區農村貧困教師編制指標傾斜配置。再次,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農村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縣級職業教育院校建設。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農村教育痛點,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增加農村孩子就學機會、完善鄉村校園硬件設施配置、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等一系列話題將在今年兩會受到熱議。
    五、 推動醫學教育發展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要健全國家重大疫情監控網絡,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和尖端人才培養力度,盡快提高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學科火了。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胡國清表示,當前各級公共衛生機構普遍面臨“絕大多數優秀公共衛生畢業生不首選公衛機構”的尷尬。這不僅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相對脫節的問題,更是因為當前疾控系統無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2020年起施行的“強基計劃”將基礎醫學列入其招生、培養范圍。《中國教育報》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的署名文章稱,當今世界仍面臨著許多重大公共衛生和健康問題,如新發傳染病。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核心在基礎。針對當前基礎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存在問題,改革現有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基礎醫學學科特點人才培養體系,將基礎醫學列入“強基計劃”,將為重大疾病防治關鍵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為提升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競爭力發揮獨特和重要作用,造福人類健康。今年兩會,推動醫學教育長足發展,破解疾控系統公共衛生人才荒等議題將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焦點。
    六、 教育脫貧的最后沖刺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畫上句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4月24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陳寶生主持召開教育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議強調,要樹立總攻意識,聚焦總攻目標,完善總攻機制,以總攻統攬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在收官之年高質量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表示,教育部將通過設立專項計劃、開展專項招聘、實施專項幫扶等舉措助力52個未摘帽貧困縣畢業生的就業。“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黨中央交給教育的重大任務。有媒體評論表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補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短板,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夯實脫貧攻堅根基之所在。脫貧攻堅必然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議題,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發揮教育扶貧的“造血”功能,培育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將是代表委員及廣大群眾關心的“頭等大事”。
    七、義務教育減負
    義務教育減負一直是歷年兩會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然而,教育減負越減越重的現象卻始終難以消除。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教育部再發“減負令”——發布6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中小學減負再度成為輿論熱點。有媒體發文表示,從禁止教授小學1-3年級學生四位數及以上的加減法,到禁止讓“小學低學段學生理解《滕王閣序》﹔從禁止在寒暑假培訓下學期教科書知識內容,到禁止使用繁、難、偏、怪的練習題,這份負面清單細致得讓人驚嘆。作為判定培訓機構改革教學內容是否超標超前的“說明書”,這份負面清單為各地開展查處提供了明確依據。輿論反饋方面,仍有不少家長表現出對自己孩子因減負而落后於其他孩子的擔憂。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減負在去年兩會引起廣泛關注,成為一個熱詞和焦點。減負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一刀切的量化規定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地區、校際之間的現實差距。二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現象依然存在,最終造成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的困境。要做到精准“減負”,一是學校“減負”,要加強科學管理,優化教學環節。二是校外“減負”,規范教學秩序,整頓治理各類超前教學。三是考試評價“減負”,改變評價方式,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四是老師教學“減負”,按照大綱足額授課。五是跨越“減負”陷阱,必須厘清政府、家庭、學校、教師的主體責任。
    作為兩會的熱門話題,義務教育減負依舊會成為輿論追逐的焦點。如何做到精准減負,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避免“一刀切”將是代表委員探討的深層議題。
    八、提高體育教育質量
    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考察調研。在鎮中心小學,習近平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於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高度重視青少年工作,親切關懷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成長。近期,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才源中學初三學生在體育課上戴口罩跑步時發生猝死。4月30日,長沙市一名14歲初三學生同樣戴口罩上體育課時猝死,這兩起學生猝死事件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響。網民評論中,除探討合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之外,也有批評學校教育過於形式主義,體育教學刻板激進的聲音存在。強健學生體魄實乃當務之急,而合理規劃體育教育教學,使體育成為一種家風、國風,成為一個民族的氣質和精神的重要支撐,將是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九、 未成年人性教育入課堂
    近年,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事件時常被媒體曝光,令人痛心。2019年7月,涉嫌猥褻9歲女童,新城控股原董事長王振華被批捕﹔2019年11月,廣東茂名12歲智障女童遭性侵致一年2次懷孕﹔2020年4月,上海青浦一幼兒園男幼師被曝性侵﹔煙台某上市公司高管鮑毓明涉嫌性侵14歲養女﹔四川一高中教師被指10年性侵逾20名男生。今年3月,韓國“N號房”事件曝光,受害女性達數十人,其中最小的受害者年齡僅有11歲,令世人震驚。種種事件給我國保護未成年人人身安全敲響警鐘。除將違法者繩之以法外,對在校學生進行適當的性教育,做好自我保護,無疑更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性教育在我國依舊是個充滿尷尬的話題,如何做好性教育是值得我們整個社會深思的問題。避免未成年人被侵犯的悲劇發生,就要讓性教育大大方方走進未成年人的課堂。讓性教育在合理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走進課堂,將是今年兩會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十、 約束“飯圈文化”進校園
    近日,宿遷一名小學教師組織全班同學為男明星肖戰跳舞應援,河南一幼師讓孩子應援王俊凱引發熱議。
    針對多地曝出老師組織學生應援事件,多部門和媒體發聲:不能讓學生成追星應援工具。有媒體分析了輿論對“飯圈文化”進入校園的四種觀點,一是認為這種現象不該出現,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要避免過早接觸飯圈和此類黑色營銷﹔二是認為要適當控制,學校有責任去引導正確的追星,飯圈也有正能量的東西,合理利用是可以給學生起到積極作用的﹔三是認為追星是教師孩子的自由,這位教師的行為只是她自己,不能代表整個職業群﹔四是認為“飯圈文化”進入校園不是個別老師或明星的問題,而是整個網絡大環境的影響。縱觀輿論場,對“飯圈文化”進校園的批評聲量較大。組織學生為自己的偶像應援,可以說,不僅突破了職業規范,也有損教師職業道德,折射出教育培養管理的漏洞。學校應加強監督引導,規制教師行為,視頻發布等平台予以約束。淨化校園環境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熱議的話題。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胡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