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强国教育丛谈】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1-06-04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增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确保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长远看,加强基础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储备。
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以来,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对于大部分科技创新人才、多数创新成果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埋下种子,而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科为中心学习知识,为高等教育做准备。目前,基础教育主要通过整齐划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科成绩为基准的选拔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创新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发训练的黄金时期,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认识不够,容易导致潜在的创新人才错失发展机会,这也是导致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2.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顾明远先生曾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招聘要求不高、难以提升教师工资水平,基础教育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逐步重视,上述问题在某些发达地区得到一定改善,但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仍较为严重,这些都导致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滞后,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未实现有效衔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工作,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呈现断层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以学科教育和知识传授为主,教育像“流水线工厂”一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基础教育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不足。
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立于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助力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性作用
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整个工程中起到基石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等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期,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续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基础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基础学科知识,为进入后续教育阶段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奠基作用,发现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其次,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入职门槛,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第三,建立动态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基础教育教师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第四,完善高等教育阶段师范教育。
3.提升科普在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基本常识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技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广科学普及工作。首先,各级教育、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工作,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建设好中小学科普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把校内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资源,发挥各行业开展科普教育的社会资源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加强全民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基础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推进我国英才教育体系的发展
教育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尖端的创新人才,这些尖端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选拔和培养。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创少年班,中国科协与教育部主办的“英才计划”,教育部2020年开始施行的“强基计划”等,这些都为推进我国英才教育体系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平台,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氛围。
(程豪,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裴瑞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研究员;梁会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