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我们的教育需要“傻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2-03-03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颜小芳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讲述了一名父亲为了让高考失利的儿子重拾信心,娓娓道来自己在大学时期与朋友通过一场冠军联赛快乐逆袭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人生态度。电影利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将 “爸爸的故事”与“儿子的重生”结合,在笑料百出的喜剧氛围中探讨严肃的人生话题。
      另外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用巧妙而轻松的方式体现了对印度填鸭式教育的思考。电影讽刺了以帝国理工学院和教授洛布德为代表的少数、精英教育,批判了只会培养照本宣科的学校教育。最终,敢于突破常规、善于独立思考的兰彻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洛布德教授对他的看法,并且获得教授的奖励,成为了著名的发明家,他用独特的方法教育孩子,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最初的梦想》批判“成功教育”,关注“挫折教育”,认为人活着的目的不是竞争,也不是获胜,人生还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梦想和爱。人生只有以梦想和爱作基础,才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坦然接受失败。有了梦想和爱的陪伴、支持,人在面对困难时才有走出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听了爸爸的故事后,儿子感受到了希望与爱,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所以他勇敢地站了起来,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新考上了大学。
      “只有傻瓜是现代的异教徒,敢于背离正统观念,敢于摆脱从众的强迫,是具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精神政治学》中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特征就是人们从被剥削的状况转变成了自我剥削。在这种情况下,他极力推崇德勒兹的观点,认为只有傻瓜、蠢材才可以逃离数字化全面联网而形成的舆论暴力,与聪明人的精心自我营造相比,痴言痴语才是一种真正的对自由的实践。而《最初的梦想》中的“失败者联盟”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3 idiots”,都接近韩炳哲所说的“傻瓜”。教育需要这样的“傻瓜”,“傻瓜不是主体,是花一样的存在,永远向着阳光绽放”。而教育就应该让每个生命都向阳而生,美丽绽放。
      印度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是印度电影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体现,即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并在电影中予以揭露。如《厕所英雄》揭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护垫侠》为女性卫生问题发声,《神秘巨星》关注家庭与梦想,《老爸102岁》讲述了养老与亲子关系,《摔跤吧,爸爸》关注性别歧视和家庭教育……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教育问题,因此,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还需要从教育问题入手。印度电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发挥了独特的娱乐效应,其电影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故而无论在观念还是方法上,都能给我们以启发。(颜小芳)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