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李政涛|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破解的基础教育瓶颈难题
来源:文汇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3-06-09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中的基点作用,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难题。

       首先,队伍不强健。强教必先强师。整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有四支队伍,即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和教研员。历经多年来自上而下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每支队伍的建设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和缺失。如果对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校长那里,我们不缺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育经验的名校长,但缺的是像于漪先生那样有独特且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卓越校长;在教师那里,我们不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级各类名师,缺的是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名师;在教研员那里,我们不缺具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的教研员,缺的是能够为教师点石成金,助力教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研员;在教育局长那里,我们不缺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局长,缺的是将卓越的教育能力和行政能力融于一身,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地方教育生态的局长。

      其次,思维不强大。一直以来,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缺知识和技能,缺的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性思维品质。为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都与“思维”有关。例如,“科学精神”,包含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再如“学会学习”,包括了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同时,思维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如“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与此相关,中国基础教育界形成了两个普遍共识:其一,课程与教学需要指向思考型学习力和创造型学习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其二,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典型代表就是创新性思维,它是能引发新的或改善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但要让理念性的共识变成日常化的实践,需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从教学新理念到教学新基本功的转变,具有基于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新基本功,这是当前普遍遭遇的最大难题。

      再次,教研不均衡。欲强教师,先强教研。教研是中国特色教育的典型代表,也被公认为中国的教育“国宝”之一,更是中国教育所做出的世界贡献之一。但在通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上,现有的教研质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表现为四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区域教研不均衡,各区域的教研队伍体系、教研机制体系和教研支持体系等共同造就的教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成为区域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重要根源;二是学段不均衡,对高中教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中教研员队伍的数量普遍不足;三是类型不均衡,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研员长期缺乏;四是水平不均衡,省市县三级教研员科研水平差距大,无论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还是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显著差距。

      此外,机制不健全。目前来看,不缺具体微观的各种制度设计,缺的是整体宏观意义上的三大机制建设。一是协同机制,尤其是家校社政机制。现有的机制设计,大多集中在“分工”,明确了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解决的是“各自干什么”,但缺乏“协同”,忽略的是“共同做什么?”和“怎么共同做?”;二是衔接机制,如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已有的衔接探索,大多集中在课程与教学等微观局部层面上,但缺失顶层性整体性的机制设计;三是融通机制,主要表现为普职融通机制、普特融通机制等。例如,如何将特殊教育纳入并融入到普通教育的体系里,当下还停留在理念或观念的层面上,亟需转化为结构性且行之有效的机制设计。

      综合来看,只有聚焦并解决如上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难题,才有助于让“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作者: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