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4-01-04
       五育融合作为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方向。五育融合是将德、智、体、美、劳由单独开展的状态逐渐转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状态。这种全新教学状态的探索与实践,既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对五育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的积极思考。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理念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并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是高校深化五育融合,重构劳动教育内涵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对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
       劳动教育是主体对主客观世界的改造,是包括认知、意识、行为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并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与水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是利用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实现劳动价值。通过日常的生活、生产以及服务性劳动活动,将劳动教育蕴含的育人价值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并与其他四育形成良好的融通共生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体系,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第三,提升劳动能力。第四,塑造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思想性极为鲜明。引导学生建立先进的劳动观,为大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提供保障,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其二,实践性显著。劳动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通过多元化的实践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劳动情境,并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与认知。第三,综合性。劳动教育既包括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道德、劳动精神等德育层面的教育;也有着劳动知识、技能以及认知等智育方面的内容;还有劳动意识、体魄等体育方面的价值诉求;同样,感知、鉴赏以及创造劳动美也属于美学的范畴。第四,时代性。劳动教育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优化,时代性较为突出。尤其是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对人们的劳动方式、认知、技能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劳动思维,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力量,为大学生进行更好地引导。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现阶段来说,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丰富,信息获取难度降低,但是相应的大学生劳动实践与体力锻炼的意识相对较低,大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应成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之一。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劳动教育计划与方案,在五育融合下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相结合,开展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样性的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其意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另外,高校还应当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行业更多为脑力活动,这对于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情绪处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在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通过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大学生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其具备的实践性特征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基于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当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针对专业、岗位需求,重构专业实践教学时长,引导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第一时间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培养与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与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五育融合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延伸,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融合,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途径。高校通过劳动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与途径,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正确认知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帮助。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
       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导向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若想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导向,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具体的方向与目标指引。第一,高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宣传引导,以大学生兴趣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完美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二,以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与目标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选择不同就业行业与岗位的原因,对其中不合理的就业观念进行及时更正引导,强化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保持理性的就业选择。最后,高校要开展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行为进行追踪、评价,在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念的同时,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构建契合大学生就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为劳动教育发挥作用提供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劳动法律、关系、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学习内容,强化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意识的培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劳动的本质,并定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劳动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劳动实践。第二,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通过思政教育途径更好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德育、劳育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等。第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还需要有着匹配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巧,明确劳动权利与责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劳动创造力。第四,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创造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特点与趋势,增强劳动教育的普适性与针对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关注新行业、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的同时,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注定了劳动教育需要有着完善的平台和资源支撑。因此,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场所与途径,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且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要立足于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与创新性。其次,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校内实践平台,充分的挖掘校内有效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再次,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能力,为学生提供如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多样性的劳动形式,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劳动体验,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利用假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感受劳动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提升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另外,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家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形成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以此实现对劳动教育计划、内容的优化调整,确保劳动教育真正作用得到发挥。第一,高校要对劳动教育评价主体进行优化,将劳动教育的教与学作为评价的两个方面。教的方面,要考察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就业是否具备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与反馈等。学的方面则是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定。第二,评价方式上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社会评价等,对评价结果要合理运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具体的可供执行与改进的具体方向。第三,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管机制。高校要结合评价机制,建立相继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对劳动教育全过程实施追踪管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教师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全流程的管控,以制度规范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综上,劳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劳动与劳动教育模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劳动能力要求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高校在五育融合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导向,构建符合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的实际作用得到发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敏,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一站式”社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航探路增程”阶梯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3SJSZ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