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的创新需要创新的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4-04-10
新时代教师面临怎样的挑战?在传承与创新中,教师如何应对?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要向哪里去?3月29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丰台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学习共同体与教育革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佐藤学“高峰对话”。这是两位教育专家时隔多年的又一次深度对谈,本报特别呈现。

————————————————

新时代教师需要具有更大的变革推动力和决心

佐藤学:顾明远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教育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常常深深吸引着我。我手上有一本顾先生所著的日文版《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这是所有做中国教育研究的日本学者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有新收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研究本土教育的时候,不仅要立足自己的教育传统,而且要开阔眼界了解国外教育动态。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各地爆发经济危机,我们的学生当下的幸福和未来的福祉可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变化多端的国际社会形势之下,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课题。我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时代是必须开拓新局面的时代,教师需要具有更大的变革推动力和决心——特别是对于创造着未来的中国教师,承担、肩负着重大责任的中国教师,更是如此。

我想问一下顾先生,您认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师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改变?

顾明远:佐藤学教授对中国教育非常熟悉,他到中国走访了好几百所学校,可能比我们走的还多,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很有启发,特别是关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他有许多新的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教师在新时代要有所作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第十年,“好老师”有四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有理想信念,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师要有教育理想,要热爱教育工作;第二个标准是有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早就讲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一直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第三个标准是要有扎实学识,因为教师需要传授知识、传授文化,所以自己要有扎实的学识——教师光有学问还不行,还得有见识,有开阔的眼界;第四个标准是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讲“爱满天下”,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对“四有”好老师的进一步阐述。在新时代,教师应该不断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教育家精神鞭策自己成长。

同时我认为,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当然也要创新,我觉得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过去的教育观认为教师是主体,后来提倡学生是主体,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我们提出要将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最近佐藤学教授提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专家,更应该是一个学习专家,这是一个关系的转变。

第二,教育内容也要创新。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印发,提倡跨学科学习,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个教师不仅要关心自己教的课,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程内容上要提倡综合性、实践性,我们要在实践和活动中让学生成长,这也是我经常讲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第三,教育方法要有更新。以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这是方法上的创新。

所以我说,教育要创新,教师也要创新。

创新要基于文化而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

佐藤学:刚才顾先生提出的这几点我个人特别认同,我认为教师必须有理想、有信念,必须有特别高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现在中国教师所需的“四有”好老师、教育家精神,如果我们回溯中国教育传统,会发现其中也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蔡元培等,这些学者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的倡导一脉相承。我想,教师可以从过去的优秀教育学者的思想当中汲取营养,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向新时代时必须回溯自己的传统。我也想知道顾先生对于有着丰厚的教师文化和教育文化的中国,应该如何向过去、向传统学习?

顾明远:新时代新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但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创新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我过去是做比较教育研究的,所谓比较教育就是对世界各国教育的比较,找出它的规律。我在做比较教育研究时发现,单纯去认识别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有很多内容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与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有关系,包括我们研究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教育,教育样态完全不同——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再比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政治制度不同,但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在儒家文化圈里。中国现在最困惑的是如何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的考试传统是受过去科举制的影响,日本也是这样,日本过去也讲考试第一,中国以前有很多孩子上补习班,我到日本去随处可见私塾的“塾”字,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培训班,为什么?这都有它的传统。

创新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有很多是可以继承的,而且教育有规律性,孩子的成长有规律性。我提倡教师要学点教育史,从教育史中看到前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现在提出要探寻教育规律,但很多教育规律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是科学家,长期研究脑科学。有一次聊天,她说我们的教育还不是很科学,我就跟她开玩笑说,你讲的是科学的教育,是西医,我是中医,我是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来总结规律,比如我的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四句话不是我的发明,我是从广大教师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教育的两大“共同规律”必须认识清楚

佐藤学:关于教育与科学的关系,我和顾先生想的完全一样。我个人从事了很多年的比较教育研究,日本有很多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常常比较的是两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特别关注这种不同。但对于教育而言,不同基础之上还有共同的一点,即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之所以呈现出多样性,是由每个国家不同历史、文化导致的,可对于每个国家而言,如果回溯这个国家的社会或者文化传统,会发现教育的传统和本真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教育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社会学。无论国家有多么不同,各国教师所追求的或者世界教育的本质都应该是相通的,因此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所有国家而言,教师面临的课题其实是相同的。

刚才顾明远先生也提到亚洲地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以前我也发现了这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把东亚地区教育模式称为“压缩了的近代化”,欧洲地区经过漫长的几百年更新才完成“近代化”,但亚洲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大概仅用了100年甚至50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们用了400年积攒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教育具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因为发展和积攒时间过短,教育既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很多问题受固有思想影响很难解决,正如顾先生刚才提到的一样,当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需要改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做到将以教师为中心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变成学习专家,那么对于中国教师而言需要注意什么呢?

顾明远:我个人的认识是,教育有其自然规律,现在各个国家的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所以我说教育是有可比性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这是其一。

其二,生产力总是推动着教育发展,比如工业革命推动了普及教育。今天我们有了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东西也在推动着教育发展。生产力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是有共同规律的,不可违背。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很广泛,我们不能仍用古老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来教育孩子,我们要接受这种新的生产力、新的技术、新的教育手段。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目标不会变,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会变,这是中国的特点。

所以我觉得教育有共同规律:一个是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个是社会生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规律,不管是哪个国家。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规律,教育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信赖学生的教师才能实现与学生共创未来

佐藤学:在未来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教师承担着创造未来的责任,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面貌进行教学呢?我先讲一下我的想法。

我认为,人类社会到了充满危机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非常大。如果按照现有模式运行,社会发展一定不可能再持续。我觉得现在全球社会都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教师也面临着更艰巨的责任。因此,就中国的教师而言,在未来全球社会转型期可能需要肩负以下三点责任。

第一点,教师需要具有非常宽广的视野,有非常丰厚的教养和素养,教师需要持续进行终身学习。现代社会要求教师有创造力、有革新精神,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应对时代改变,但这所有要素当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有自己坚实的素养基础、学问基础,并持续不断地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素养、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与素养,以及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与素养等都需要掌握,只有持续学习的教师才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和魅力。

第二点,对教师而言,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传承与革新,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学会求助与合作。教师工作是非常孤单的一项工作,特别是那些想去尝试改革、正在革新、正在尝试改革的教师可能面临更大压力,更加孤单。虽然现实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孤独的,可是教师为了教育的成功一定要冲破孤单的藩篱,要找到能够引领我们的前辈(良师),找到可以切磋的同事(良伴),还需要找到可以合作交流、协同发展的集体(良友)。

第三点,对于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未来,必须成为受人尊重、受人信任的教师。教师如果不受到信任和尊重,我们的工作将难以持续,教师想获得学生的信赖、获得家长的信赖只有一个方法——真正地信任学生、信赖学生。只有尊重、信赖学生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所以我个人认为,为了创造未来,教师必须用这样的精神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与学生一起共创未来。我也想聆听一下顾先生对于未来教师的想法。

顾明远:确实是这样,我们的教师遇到一些新的挑战。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教师工作形成挑战,经济发展、青年就业也遇到很多挑战。所以教师很辛苦,同时压力很大。遇到这样的挑战怎么办?我记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反思教育》报告,其中讲了教育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教育要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尊重和平、尊重正义,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要克服功利主义。这个报告非常重要,在教师迎接多种挑战时,仍然要坚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

当前新的科技也在影响我们的教育,刚才讲了新的生产力必然推动教育发展,我们要迎接它,不能拒绝它。迎接它的时候要认识它,既要认识它的优势,也要认识它的风险。学校里很多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工具,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信息化毕竟只是一个手段。同时要认识到,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充分,比如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但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这里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也就是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立德树人。所以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处理好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关系。

第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运用现代的技术不能脱离传统,有些传统方法还是需要的。我跟很多教师讨论过,现在虽然有了信息技术,但黑板不能丢,教室一定要留一块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写、画一画,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是人与机器的交流了。所以,我觉得课堂上还是要留一块黑板,有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比你做的课件更能启发学生思维。还有,现在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研究,甚至提出不要让教师讲课了——恐怕有些课程还需要教师讲一讲、引导一下,传统的讲解还是必要的。所以,传统与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第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教师现在上课可以将虚拟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用虚拟的东西教育学生。但虚拟世界毕竟不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很复杂,我们还是要把学生带到现实世界去走一走,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未来教师责任重大,中国提出来要建设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一是因为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我们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自主培养高科技人才,教育要为培养高科技杰出人才打下基础。二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杰出人才,还要培养普通劳动者,培养新时代的农民、工人。所以我提倡高中学校要多样化特色发展,不要都去培养学生考清华北大,都去当科学家,没有普通劳动者我们怎么生活?所以教育不能光盯着少数几个人,要关注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发展。当然,在所有学生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希望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

◉精彩观点————————————————

顾明远 |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新时代新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但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创新是要在原来基础上创新,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

•教育有共同规律:一个是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个是社会生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规律,不管是哪个国家。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规律,教育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室一定要留一块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写、画一画,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是人与机器的交流了。

•我提倡高中学校要多样化特色发展,不要都去培养学生考清华北大,都去当科学家,没有普通劳动者我们怎么生活?

•教育不能光盯着少数几个人,要关注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佐藤学 |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必须开拓新局面的时代,教师需要具有更大的变革推动力和决心。

•教师可以从过去的优秀教育学者的思想当中汲取营养,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向新时代时必须回溯自己的传统。

•无论国家有多么不同,各国教师所追求的或者世界教育的本质都应该是相通的,因此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所有国家而言,教师面临的课题其实是相同的。

•教师的工作是孤独的,可是教师为了教育的成功,一定要冲破孤单的藩篱,要找到能够引领我们的前辈(良师),找到可以切磋的同事(良伴),还需要找到可以合作交流、协同发展的集体(良友)。

•教师如果不受到信任和尊重,我们的工作将难以持续。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综合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