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师扎根教育热土:上好课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大事”
来源:千龙网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5-09-12
       “把课上好”是每一名教师的立根之本。在学生们的眼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的思政课总是充满激情,内容“抓耳”、老师“自带感染力”,教室外寒风凛冽、教室内的思考与讨论却一片火热。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刘志江的语文课兼具才情与思考,他会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把做题变成做事、把解题变成解决问题。从课前的认真准备到课中的热火朝天,再到课后的总结反思,首都教师在“把课上好”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刘洋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秦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教30多年来,他坚持“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育人理念,主讲本、硕、博十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树立了典范。他潜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始终站在理论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
       “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先后培养了近60名博士研究生、主讲过近20门本硕博思政课与专业课、出版著作10余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一个个数字见证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育新人、编教材、做学问的“来时路”,也描摹出他34年始终如一的“师之典范”。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秦宣成为北京“唯二”入选的两位老师之一。此前,2024年他还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1年,秦宣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站上了思政课的讲台。
       这方讲台,秦宣一站就是34年。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讲思政课,每学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所有课程均受到学生好评。直到现在,秦宣每年都还坚持为本科生开授思政课,风雨无阻。几乎每次上课,他都是早早到达教室,提前为课堂做准备,“哪怕再疲惫,只要往讲台上一站,他就能一直保持激情。”
       旁征博引、鞭辟入里、充满激情,是秦宣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色。“秦老师会以最新发生的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为案例,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他的思政课很“抓耳”,上过课的同学都说他“自带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郝悦沛记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秦老师鼓励同学们大胆思考、热烈讨论,窗外寒风凛冽,屋内却是一片火热。
       34年来,秦宣眼看着一批批新生进入课堂。如何让思政课常讲常新?秦宣有着自己的思路:时刻关注所讲内容的最新前沿动态,充分解析所讲内容涉及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想要对整个世界形势多一点了解,有的关心个人如何成长成才,有的更关注现实问题比如就业养老。”秦宣会根据学生的想法,联系当前实际,把课程讲好。
       在秦宣看来,要把一堂思政课讲成金课而不是水课,关键是要做到坚持系统思维,把内容讲全,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要注重科学性,把内容讲准,避免用似是而非的观点误导学生;要加强针对性,把内容讲深,做到通俗而不是庸俗;要注重学术性,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把内容讲透、讲彻底;同时,要注重鲜活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鲜活的案例,把内容讲活。也正是因为这些“秘诀”,秦宣屡屡获得教学的相关奖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好一个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人必须正,有十分渊博的知识,有高尚的职业精神,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作为一名教师,秦宣认为践行教育家精神,要有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的情怀,还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既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经师”,又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人师”,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默默付出。“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启智润心,以文化人。”
       教书和育人要统一起来,既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经师”,又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人师”。 ——秦宣
       刘志江,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一直扎根于教育教学一线,曾连续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近20年。曾荣获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
       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刘志江
       扎根课堂 做有学术思考的研究型教师
       先后指导数百位学生荣获国家级、省市级作文大赛奖励,四部教育教学专著公开出版、发表文章近百篇,名下四个工作室……23年来,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刘志江始终将教育奉为“人生大事”,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实现了人机协同教学的创新突破。
       累计300万字的专著和文章是其育人成绩的生动注脚。他和工作室多位老师们编写的书籍《十砚风华》即将出版,每位老师将通过上万文字阐释自己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凝练的教育方法,展示各自风采与才华,“可以说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时间回到2016年,刘志江代表北京参加全国课堂大赛。比赛之前,每位参赛教师都有15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见面。在这短暂的一刻钟,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在读过一遍待讲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后,结合阅读疑问或感触为这首诗做批注。“以学定教”,刘志江从学生的批注中发现问题,从而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赛课现场,刘志江充分尊重学情,学生的课前批注成为最新鲜也最真实的教学资源,他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将做题变成做事,把解题变成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眼中充满了获得新知的兴奋与满足。
       这堂课,让刘志江明确了自己所追求的课堂理想状态:变教为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同年,刘志江成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的学员,跟随导师们深入研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学习、交流研讨,他反观自己之前的教学实践后发现:曾经的一些个性化的思考、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这些过往经验如一粒粒珍珠,散落于地,渐渐蒙尘。
       他把自己的感受说与两位导师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秋玲鼓励他:“你有反思意识很好,将教学实践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起来,从理论高度上观照自己的教学,会让你的教学实践更科学。继续努力,做一名有学术思考的研究型教师!”
       2022年5月,在线上教学《鸿门宴》之时,刘志江和学生围绕“鸿门宴”之后的项羽乌江自刎事件,展开激烈讨论。学生们兴趣盎然,细读《鸿门宴》,从中选择论据,还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寻找依据,增强评论的合理性。“项羽可以卷土重来”“项羽乌江自刎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等一批主题精华帖在网络授课平台涌现出来。这样的融媒体学习方式正是刘志江对语文专题学习与“数智时代”融通互鉴的生动实践。
       一堂堂课,刘志江不仅展示了教师应如何引导方法、随需而教,助力于专题学习真实发生,更实践着他的教育追求:做一名扎根课堂、有学术思考、有示范作用的教师。
       截至目前,刘志江已有四个工作室,分别是教育部刘志江名师工作室、北京市东城区刘志江“名教师工作室”、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线上刘志江名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成员既有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的诸多教师,也有北京市东城区的众多教师,还有北京10个远郊区的教师,更通过网络平台辐射到全国所有省份的教师队伍。
       “我认为,作为首都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最重要的是‘扎根首都教育热土,传递首都教育的力量’。”刘志江不断深耕,以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着首都教育工作者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全国更多的教师躬耕教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变教为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刘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