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是"减负"还是"增负".
本文系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新华网成都12月28日电(记者刘大江)青羊区的"减负实验"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但也遭遇了深层次的障碍。专家警告说,如果缺乏更多的配套措施乃至社会总动员,仅凭该区孤军作战,"减负实验"前途难以确定。
--"减负实验"切中现实要害
青羊区的"减负实验"由于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实施两个多月来,取得了一定实效。
比如说"书包限重令",在近期一次突击抽查中,成都市金沙小学80个孩子,有95%学生的书包重量都符合标准。对于没达标的孩子,督察小组开出了首张"罚单"--《告家长书》,上面写着"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请家长尽量少给孩子带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等内容。
青羊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化冰说,这个抽查结果说明减负行动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记者了解到,青羊区"减负实验"得到该区几乎所有学校的支持。在成都市某重点中学教语文的桂老师说,国家规定的班额为45人,现在一个班超过60人的现象很多,这样老师的工作量无疑增大了很多,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关爱。"减负"以来,班额降下来了,老师要轻松很多,平均花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精力要多些,这样效果肯定会好。
对于"行政松绑令",青羊实验小学校长刘卫文表示,以前校长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学校建设要钱、事务性接待上,真正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校发展的时间确实不够。教育局给校长"松绑"是对学校、对学生都非常好的事情。
对取消全区统考,实行新的评价机制,刘卫文认为,传统的评价体制沿用了数十年,确实过时了,很多地方也不科学。现在包括很多家长在内,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已经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听话、成绩好"等上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更多看重孩子的综合素质。
--减负深水区的尴尬:是"最后一公里"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青羊区"减负实验"推进到一定深度时,阻力层层涌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阻力主要来自家长、社会、现行体制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家长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减负新政再好,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就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青羊区一些学校近期在抽样调查时发现,颁布减负令后,学校专门给学生设立的"减负信箱"中的投诉信越来越多,80%的称家长认为课业负担轻了会导致成绩下滑,于是又布置了家庭作业,还在周末安排了更多的补习班。
"减负令"难过"家长关",原因就在于家长们的观念还没转变过来,在于家长们对减负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还在于他们对减负的效果缺乏足够的信心。
其次是部分学校面对升学压力,对减负难以完全接受。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五年级数学李老师说:"教育局、学校要求减负,但学生和家长又要求有高分数,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我现在的备课时间是以前的三倍。"一位数学老师说:"根据数学的学科特色,必须要量的积累,如果学生不通过反复做题增强记忆,很难在考试中融会贯通。面对升学,我就不明白何种减负才能真正让孩子轻松。"
书面作业少了,实践活动多了,不仅让孩子们欢欣,也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但老师们却有了新忧虑。在东城根街小学近期的语文测验中,写作能力提升了,但基础题得分下降,错别字很多。很多教师认为,在现行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减负很难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第三是高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教育工作者们认为,这是目前减负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高考制度在筛选功能上的不完善,使得这根中学教育指挥棒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较大距离。
据青羊区教育局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执行减负规定普遍好于中学。虽然学校在实施减负令,但很多中学生会对自身施压,要求家长买习题资料,理由是班上有其他同学在做,并且那些题和考试题的类型相似。有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发了书包限重的《告家长书》,但孩子还是拼命往书包里塞资料。
第四,减负如果只是区域性,放在更大范围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减负成果将化为泡影。教育专家们说,减负在小学和初中尚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升学考试压力问题,但一旦面临中考这样选拔性考试,如果市里还是实施应试教育,考试的结果是"谁减负谁吃亏",那无疑是对减负成果的重大否定。
--"减负实验"呼唤社会总动员
教育专家认为,减负必须综合配套,在某种程度上要社会总动员。
首先要教育均衡化。以往减负之所以无疾而终,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减负之后怎么办的难题无法破解。
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第一看考试分数的高低,第二看是否能考上一座重点校。只要这两个标准存在,学校即使给孩子减了负,来自家长的负担可能还会增加。前者,需营造一个素质教育的小环境;后者,则需加快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如果在供求上日益失衡,重点学校"筛人"的花样就会越来越多,家长们就只能被动地适应,孩子的综合负担会越来越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确立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础上,应先从微观层面取消特长生加分等政策,以全新的素质教育新标准作为入学条件,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才能更持久、更有效。
其次,大家一起减负才是真的减负。像青羊区这样的减负努力,如果孤军作战,前途如何很难预料。教育减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各个层面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
青羊区的学生减负了,整个成都的学生会不会跟着一块减?整个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学生,会不会也跟着一块减?尤其是当下的高考制度,会不会针对眼前的减负努力作出相应的调适性动作呢?若整个减负只是青羊区独自在运作,几年后,青羊区这些享受过"减负大餐"的学生,难保不在高考招录环节败下阵来。
第三,教育要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正轨。专家认为,我们教育思维中浓重的竞争意识、功名意识,是造成课业负担的主因。适当进行竞争意识的教导是可以的,可当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为了竞争、考试、名誉时,为得到这些权威认同,只有加大学习分量,超前发展。
芬兰实施的"无竞争教育"值得借鉴。芬兰不赞成排名教育模式,每年上学190天,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结束义务教育不进行全国考试。学校需要做的,只是分别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芬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教育。
"无竞争教育"事实上倡导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核:让孩子在自由奔放、轻松自如的蓝天下自在生长;孩子凭兴趣和爱好主动积极地发展,得到各种知识进步和人格升华。而这些才是和谐的教育、人性的教育。
第四,当务之急是加大高考制度改革力度。当前,高考制度正在努力做出一些调整,以指导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但步调不大,措施较少,相应成效并不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