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高考”和“状元班”本身就都是很敏感的字眼,而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的又是一位只有30岁的年轻教师,于是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于2008年8月6日播发了《一位“70后”班主任和她的高考“状元班” 》一稿后,引起了很多关注。一些网站转载,网民们也在网上热烈讨论,有赞赏,有质疑,有敬佩,也有嘲讽。
面对这些,稿件中的“主角”——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教师崔轶楠在想什么?记者又一次与她进行了对话。
图为崔轶楠(左二)在考试现场送学生进入考场。(资料图片)
享受教师的乐趣 崇拜学生的真实
记者:新华社报道发出后,引发了网民热评。在赞赏、敬佩和祝福之外,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说生源素质决定了考试成绩,也有人提出过几年再看看你的学生有几个成才的,对此你怎么想?
崔轶楠:质疑也好,赞赏也好,说明大家在高度关注教育,期盼素质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
有人说这个班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我教的学生生源好。没错,在我看来,只要是学生就都好。我说过,我发自内心地欣赏、崇拜我的学生,看他们笑,看他们闹,都那么与众不同。
有些老师提出让我去三流中学教“差生”,我为他们这样看待自己的学生而痛心。学生的分数固然有高有低,可这不是说老师的教育原则就该有差别。只要你是在付出,不计回报的付出,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这份心--18岁时他不懂,28岁、38岁时他一定懂。关键是作为一名老师你想要什么:要荣誉,要掌声,那是短暂的;要你的教育开花结果,就得耐心耕耘,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破茧成蝶,这也正是我努力的动力所在。
我想无论这些评论是褒是贬,我还是一样会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乐趣,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接受教育的快乐。
记者:在你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遇到过阻力吗?
崔轶楠:没遇到过什么阻力。因为教育方法适合学生,学生没意见,家长也没意见,学校就更没意见。
另外,我特别想说的是,当老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家长。我很少在班级批评学生,一般采取在班级讲现象,私下聊天谈问题的方法,给学生“留面子”。我也很尊重家长,从不拿孩子的错误来“惩罚”他们的父母,尽量自己和学生沟通解决问题,我当了7年班主任,没单独找过哪个学生的家长。
在家长会上,我只对家长说明孩子每一个阶段该注意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办法。跟家长谈话,我很少提学生的缺点,多的是表扬,让学生在家长那也“有面子”。其实家长也是需要鼓励的,如果他们没信心,孩子就没信心了。所以说,教育应该是多方协助,营造出一个和谐氛围,才能教育出我们想要的好孩子。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区(资料图片)
◎ 一位“70后”班主任和她的高考“状元班”
在外人看来,高中教师崔轶楠是个典型的“矛盾集合体”:都说严师出高徒,可她的学生迟到了唱首歌就能“过关”;中国传统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可学生们在QQ里,当着面都叫她“小崔”;很多家长推崇中年名师,她却是位少有人知的年轻教师…… @NextPage@
一位“70后”班主任和她的高考“状元班”
在外人看来,高中教师崔轶楠是个典型的“矛盾集合体”:都说严师出高徒,可她的学生迟到了唱首歌就能“过关”;中国传统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可学生们在QQ里,当着面都叫她“小崔”;很多家长推崇中年名师,她却是位少有人知的年轻教师。
在崔轶楠看来,无论“松散型”的教育教学,还是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都高度统一在她“尊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之下。人们或许可以从这位“70后”班主任不同寻常的教育理念中,体味出她和2008年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班”之间某种酝酿已久的微妙关联。
让学生拥有自我管理的权利
2008年高考过后,黑龙江省公布了高考成绩,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23班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班参加高考的41名学生,最高704分,最低606分,平均664分,全部被一表院校录取,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11人,3人考入香港高校。未参加高考的5名学生,1名赴牛津大学就读,2人考取美国大学,2人赴新加坡就读。
惊讶之余,人们禁不住发问:带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是谁?
被学生们称作“小崔”的崔轶楠,是位出生于1978年的“70后”教师,7年前从黑龙江省一所师范院校毕业,进入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工作。
在冰城哈尔滨,一提起省重点高中“哈三中”,无人不知,可崔轶楠接手的23班,总体成绩并不是学年最好的,于是当她提出要让班级的总体成绩和文体活动都拿“年级第一”的时候,不自信的学生们嘘声一片。小崔的回答简单而坚定:“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接下来的“松散型”管理,让不少家长对这个看上去还是个孩子的年轻老师感到“心里没底”:学生迟到了,唱首歌就能“混”过去;作业没写完,补上后,再给全班同学出两道题;谁过生日,都可以在这一天为全班要一堂体育活动课;偶尔偷懒想回家休息一下,小崔就睁一眼闭一眼;自习课看看课外书,也算一种正当休闲。
家长们担心,这种有悖寻常的教育方式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成绩纷纷上升。孩子们说,在小崔的班级里轻松,不用因为一点小错,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不用为了学习,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好;不用想尽办法防着老师,不用偷偷摸摸。
对此,小崔有着自己的想法:“当一名高中生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时,也就具备了‘要做得更好’的原动力。因为失败而投入战斗,是悲情英雄;为了荣誉而去战斗,那是热血沸腾,谁也挡不住的气势。”
当然,青春也包括叛逆和另类。这时,小崔要求自己把握住原则,该松时松,该严则严。
首先,小崔就最容易被现今学生们忽视的问题提出要求:要有礼貌。见到教自己的老师要问好,对不教自己的老师更要问好。有意见可以提,但态度一定是平和的,靠耍脾气来实现目的,就一定不会成功。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崔轶楠一堂体育活动也没“下放”,尽管学生们对此异常不满,可小崔深谙“一鼓作气”的道理,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憋住”劲儿,绝不能放松,所以,直到上课的最后一天,都没有学生缺席,也成就了08届23班的这段“童话”。@NextPage@
让共同学习成为乐趣
提到自己的班级,小崔和学生们都称这个集体是“童话家园”,因为在这里,高中三年不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枯燥生活,而是充满了乐趣的共同学习,相互团结,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气氛与班级凝聚力让一切变得简单。
小崔经常对学生们说,把团结的学习变为乐趣,什么都不难,如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为班级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同学就都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地大步向前,而不会落下一个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渐渐体会到了这种共同学习的益处,全国各科竞赛中的获奖成了见证:国家级三等奖一人,理科省级一等奖4人,省级二等奖14人,省级三等奖及市级奖项20余人次,另有英语竞赛全国一等奖2人,美国数学竞赛优胜奖7人及6人参加模拟联合国,希望杯等各种奖项。取得成绩的同学并没有忘记同学们的支持与鼓励,他们为同学无私地奉献,为班级的共同进步不懈努力。
23班建立了学习擂台,以大组为单位参加评比。每次考试之前,学生必须制定学习目标和赶超对象;考试之后,对照目标进行考评,不仅奖励完成目标的个人,而且对成绩出色的大组进行奖励。
为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及时的反馈,小崔坚持每次考试之后,都逐个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坚持每次考试之后都召开家长会,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每次家长会,都根据当时情况,制定《家长意见反馈表》,一方面向家长通报学校安排和学生学习情况,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3班有着自己建立的QQ群,小崔可以在这里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意见。“23班的童话殿堂”是QQ群的名字,大家在课余畅谈讨论,有时是一道题,有时是新闻事件,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好地互助进步。@NextPage@
老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看重眼前
小崔认为,如果一名教师只看到眼前的一次考试,那么就可能陷入教育误区;如果一名教师,能看重眼前的教育对学生将来发展的作用,那么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就会全然不同。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推行的今天,成绩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小崔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能力和素质。
在全班协作编撰的班刊《蘸着阳光写童话》里,记录着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的点点滴滴;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全班同学合唱了原创班歌《我们的童话很精彩》,获得艺术节最佳班级的称号;班委会组织了超级男生和超级女生两次歌唱比赛,让每个同学都能站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青春心声;在首届校园戏剧节中,23班排演的英文剧《歌剧魅影》在美妙悠扬的歌声中诉说着用真爱感化心灵的传奇,荣获英语剧一等奖;中文荒诞剧《等到戈多》情节离奇幽默却深藏含义,荣获中文剧十佳剧目奖。此后,同学们又把这些美好瞬间刻成光碟永不消逝,并在全班同学的支持下把出售光碟获得的收益全部捐给患白血病的学生,让爱传递,让这美好成为更有意义的永恒。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关爱,才有温馨的氛围。端午节,小崔煮了三锅鸡蛋带到学校,全班同学热火朝天撞鸡蛋时,彼此已经成为了家人;中秋节,小崔为他们每人买一块月饼,来证明班级的团圆;圣诞节,小崔又买回《细节决定成败》,《要有认真的态度》等励志书籍,每人一本。
当小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时,孩子们的热情也让她热泪盈眶。高考前最后一天上课时,小崔收到全班同学的一份“大礼”——一挂五颜六色的祝福“鞭炮”。打开来一看,原来每个鞭炮上都写满了同学们对她的留恋与祝福。刘畅同学写到:“也许您无法估量,您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学生有多重要。真的很开心,我的花季有您相伴。愿您继续做打动人心灵的天使。”
小崔说:“一直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牺牲奉献,是蜡烛燃烧。可我现在却深深体会到一种神圣,如果自己的教师生涯充满乐趣,那么,一定会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学生。享受教师这个职业,享受辛苦,享受付出,自然也就会享受桃李满园的芬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