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招生之热如何面对就业之冷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北京青年报 编辑:newsadd 时间:2009-01-17

  专栏·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这个冬季,不是一切都很冷。比如,上个双休日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比去年“热一些”,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3.83%。再比如,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如果按照就业形势影响招生规模的逻辑,就业之冷必然催生招生之冷,可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一种分析认为,金融危机来袭,大学生就业困难,继续读书就成了既能避开就业难又能适当提升自己的选择。另一种分析认为,就业之冷与当前大学教育无关——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2007年仅为23%,而韩国是91%,美国是82%,英国59%,日本是55%,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67%,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至少瞄准55%的目标,阔步前进。

  第一种分析,无疑是基于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这一角度分析,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大致为3:1,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接近3:2,都有很大的“扩招空间”。第二种分析,则是基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从理论上说,我国现在万人之大学生仅占120多人,确实远低于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发展,就“很有必要”培养更多大学生。

  事实上,多年来赞成高等教育大扩招者,也是如此分析。但以上分析却面临如下问题——其一,受教育者是否只能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不能选择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甚至不选择高等教育?其二,“理论上”说我国大学生严重缺乏,但每年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是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如“理论”需求,还是大学培养的“大学生”不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或者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包括大学生争相应聘猪肉连锁企业、环卫公司等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必须承认的事实,首先是由于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状况很不相同,“现实”的大学生人才需求远不如“理论”需求旺盛;其次是我国大学的教育并非货真价实,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不顾及这些事实,进一步片面强调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需求以及人才需求,必然导致两个结果: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进一步困难。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在我国社会,目前除了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之外,剩下的成才道路十分狭窄,包括接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都被认为是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规成才之路,不被重视,甚至被歧视。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大差别之处。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尊,一系列的用人制度、人才政策,都优先考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也正是我国过去10年扩招存在的大问题: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交给公立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精英教育学校,而不是职业教育学校、社区学院,既快速稀释优质办学资源,又模糊各校的办学定位,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面对就业之冷,政府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而高等教育学校必须冷思考,自主调节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不能再沿袭旧的模式,继续“热招生”。要让高校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打破高等教育的垄断,制订公平合理的人才政策,让各类教育、各类学校能平等竞争,否则,受教育者没有选择的空间,而学校将没有竞争的动力;其次,必须给予大学办学自主权,能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适当调整自己的办学,否则,学校只能在政府的计划与指令“安排”下,“生产”出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产品”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