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虽然遭遇不屑,但至少也说明他有学识;而眼下在绍兴,“沈园”用英语有三种译法,“黄酒”用英语有四种译法……却未必是什么好现象。随着世博会、世合赛和建城2500年庆典等大事的临近,不少业内人士发现,许多富有绍兴特色的名词,译文在不同的地方并不一致,尽管原则性错误很少,但杂乱的翻译已经让不少外国游客“挠头皮”。
例如,在沈园景区旁的一块标示牌上,“沈园”的英语翻译是Shenyuan(音译,即采用其汉语拼音);我市一份景区英语简介上用的是Shen's Garden,而一本口语普及教材中则用的是Shen Garden。在不同关于黄酒的英语介绍资料中,“黄酒”的英语翻译虽然均为意译而没有音译,但译法却更多了:Yellow Wine、Yellow Rice Wine、Shaoxing Wine、Rice Wine,其对应的字面意思分别是黄色的酒、黄色的米酒、绍兴酒、米酒。另外,“大禹”也出现三种不同译法,而“鲁迅故居”也至少有两种不同译法。不仅书面翻译有所不同,在公交车报站、外地英语导游口头翻译等场合,许多绍兴文化名词也都因随意的翻译而变得“五花八门”。
市游客中心的四星级英语专职讲解员陈萍萍已经有近百次外宾接待经验,她认为学会换位思考或许能找到恰当的翻译。她说:“从多次交流中我知道,外国人对黄酒的理解,首先是米做的酒;况且黄酒其实是琥珀色的,和通常意义上的黄色有差异。如果翻译成‘黄色的酒’他们反而不好理解。”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杨坚定教授是较早察觉“翻译不一致”问题的专家之一。她告诉记者,对于重要的地方特色名词的英语翻译,意译和音译结合使用比较好,对外国人来说也比较容易理解,当然要兼顾约定俗成。她认为,这些名词的翻译在标识牌上应该要做到一致,口语中则允许存在多样性,只要外国人能理解。
杨坚定说,世合赛等重大节会的到来,是绍兴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次宝贵机会,因此和绍兴文化相关的词汇有相对固定和权威的英语翻译非常必要。一个地名、一样东西有很明确的英语翻译,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体现其价值和地位,像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都有固定的英语翻译;绍兴很多名胜、特产名气也很大,应该把不同的翻译统一起来。
来源: 绍兴网-天天商报 作者: 记者 俞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