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消除烦躁。”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吴和芳说,“在感觉心情烦躁时可采用深呼吸。自己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双目微闭,从鼻腔慢慢吸气,吸到吸不动时,保持三秒钟,然后慢慢地通过口、鼻呼气,反复这样做。同时,默默地暗示自己:我平静而缓慢地呼吸,感到很安静、很温暖、很放松,我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感到下沉和放松。在这种缓慢呼、吸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觉,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同时,王丹蕊还建议考生加强体育锻炼。心情烦躁,学不进去时不妨转移注意力,参加体育锻炼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让自己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考前身体“不掉链子”。“适当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改善情绪的有效方法。”她说,在冲刺的最后阶段,考生更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但不要过度透支体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慢跑、散步、打球、做体操等形式锻炼,但一定要避免剧烈的运动项目,以免受伤。“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再给学生压力了,面临高考,每个学生都会尽自己的努力,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王丹蕊说,不刻意的加压或减压,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老师:给考生“量体裁衣”
其实,考生普遍都存在这种现象,据郑州一中的一位班主任老师介绍,考生出现考前紧张、烦躁等“惧考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过高,或者是考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等原因造成的。有些学生因为本身的基础较差,在这个时候很多环节的复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造成的一种积累性的焦虑。他建议考生,放慢复习进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复习,不要盲目随大流,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这就是有效的复习,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少理我,烦着呢!”“我们的某科老师特别差劲儿,跟他学还不如自己学。”针对很多考生的这一“埋怨”,王丹蕊老师说,这是考生难以调整自己复习的状态造成的。很多时候,考生是因为自己太紧张而为自己的紧张情绪找借口。她提议,考生应该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沟通。家长应该理解学生的“烦躁”心理,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带给孩子。记者张可丹实习生田育臣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