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核心价值观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8-04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哲学认知,才能安顿自己的心灵,其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带给人们的就是这样的信仰,也是二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的信仰。名校

  最近有个新闻,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目前北京的昌平区已被确定为北京的试点区,除了区内中小学、中职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高校大学语文及相关专业也将训练和考核学生诵读和书写技能。这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联想起笔者前几天参与引进的台湾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对台湾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情况有一些了解,这里正好谈谈。名校

  台湾的国文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文言文的教学分量高,到初三下学期占到国文教育的60%。到普通高中,国学教育的分量就更大了,有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国文教育把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比较内地的语文教育和台湾的国学教育,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将“传道”作为目标,可以说是台湾国学教育最明显的特点。而大陆语文教育,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这几年虽然发明了“语文素养”这个词,开始关注语文的人文精神了,但因为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所以教材中收录的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是混乱的。你说,把孔子、鲁迅、卡夫卡的作品放在一起学,学生最终会相信谁的思想与价值观?结果是,语文越学,价值观越混乱。名校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它60%以上的主流人群,奉行的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个社会才能稳定,这个社会中的民众才可能感到幸福。所以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为了通过培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来重构一个全体民众可以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藉此唤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认同的新秩序,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中只有语文教育能够承担这个功能。所以确立我们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名校

  一百年前中国人还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感。你有个人的记忆,更要有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这样你才能在现实中感到行动的意义与光荣。这在过去是个常识,后来被人们遗忘了,今天又被一些人意识到了。一个国家要有它的哲学基础,一个人更要有自己的哲学认知,才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才能在遭遇挫折时也有所寄托。其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带给人们的就是这样的信仰,也是二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的信仰。它不是什么创新,而只是延续,延续这个信仰,我相信并不会阻碍这个社会追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