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善美描写真善美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承蒙几位朋友的信任,他们把孩子交给我,让我利用周末的时间来教教孩子们如何写作文,我欣然受命。
关于作文教学,我一贯的理念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消解苦恼,增添快乐,独立思考,健康成长,并收获无限的乐趣与莫大的成就感,成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发现真善美、描写真善美、珍惜真善美、创造真善美的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人。
可是,与孩子们一交流,我大吃一惊。我发现目前小学及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两个方向性的问题:一是“假、大、空”现象非常普遍。先说“假”,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中,一些老师大力提倡学生编造情节,而不是指导学生从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导致学生根本不是在用我手写我心,却成了造假高手。在写景的记叙文中,一些老师不指导学生们从观察实地景色入手,却放任学生们闭门造车,大量从作文书中及网络上抄写、拼凑所谓好词好句,大量堆砌华丽词藻。当然,写想像作文时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编故事的。再说“大”,学生写作文时立意太大,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动不动就满篇“圣人腔”,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缺少活泼生动、朝气蓬勃的气息。宏大主题不是不可以去表达,但一定要经过自己严肃认真的思考,要符合自己的成长感悟以及与年龄段相应的思想水平。最后说“空”,“空”是指学生的作文内容太空洞,全是一些套话,缺少鲜活生动的生活经历及感悟。
举一个例子。在《我的自画像》这样的作文中,一些孩子竟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我”:作文中的“我”酷爱读书,一天晚上熄灯后,“我”躲在被窝里偷偷打着手电筒读书,被妈妈发现,妈妈气得将“我”的书撕碎并扔到楼下。“我”连夜跑到楼下,在昏暗的路灯下把心爱的书一页页捡起来,流着泪上了楼,请求妈妈原谅——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我问那个孩子的妈妈,为什么这么不近情理。那个孩子的妈妈哭笑不得,告诉我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全是老师事先编造好的,孩子只是照猫画虎重新写了一遍。知道实情后,我扼腕叹息良久,先是觉得滑稽,后又觉得无奈,最后则异常气愤——这哪里是在授之以渔,简直是在戕害孩子们了,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已经畸形到何种程度了啊!
二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老师过多地讲授所谓“写作技法”,企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一套“八股文”写作方法,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这种做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终究是拔苗助长的错误行为。好的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氛围,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营造一个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表达情感的氛围。而且,我强调做人在先,作文在后。在帮助学生们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时,我教他们学习《弟子规》等经典启蒙教育读物。当天晚上就有学生回家给父母捶背,然后郑重地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行字: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正因为作文教学存在上述两大弊病,所以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很多学生被带入畸形的写作轨道,写作成了一件令他们倍感痛苦甚至扭曲人格的事情。我则采取中医上的调养之法,薰蒸之法,采取习武中的站桩之法,暂不要求一招一式的优美准确,而强调写出真情实感。我所带的几个朋友的孩子,有的才上小学二年级。3个月后,他们就已经能写出2000多字的完全来自真实生活的作文,并写了上万字的日记。我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写作的实质是什么?它以文字为表象,以文化为内涵,以陶冶心灵、学会思省、完善人格为最终目的。一味沉溺,纠缠于字、词、句的用法及作文时的开头、结尾如何写,是片面的做法。当然,我也必须有所妥协,但我至少还有我的底线。
记者杨盛东